“不管成功与否,120 帧都给了未来电影一个新的可能性。”
1 亿,截至 11 月 16 日下午 5 时,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票房突破 1 亿。 除了是李安久违的新作,这部电影更因历史性地采用 4K/3D/120 帧格式拍摄而备受外界瞩目。1 亿的票房成绩某程度也代表市场对这项新技术的初步认可。从目前的观众反馈来看,对电影的评价有赞有弹。有人说电影的运动影像极其顺滑,细节超级写实,新奇度十足;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更像电视,缺乏一般认知的电影质感。 谁也说不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 120 帧会不会像《阿凡达》的 3D 那般成为未来电影技术的主流趋势,推动整个院线电影的变革。正如李安所言,“有一个东西在召唤我,一种新的电影语言在召唤我。”既然 120 帧已经出现,我们就必须对此有所回应。 24帧只是历史的偶然 回溯电影技术的发展史,首要提到的便是 24 帧。法国电影导演戈达尔曾说过,“电影是每秒 24 格的真理”。长久以来,电影的放映标准为 24 帧,即每秒钟 24 格画面。这并不是因为 24 帧最好,而是因为 24 帧是最便宜。 在 1926 年有声电影成熟之时,atv,人们发现在 35mm 胶卷上支持播放音频的最低帧率就是 24 帧(帧率再低就可能导致胶片上音频信息丢失)。电影公司为节省经费,干脆把 24 帧规定为电影放映的帧率标准。 历史总是由一个又一个偶然所组成。最初,电视为了区别于电影的 24 帧,将帧率定为 25 帧。1950年代,为了挽回从电影院流向电视的观众,好莱坞又将电影的屏幕尺寸从 4:3 改为 1.85:1 的宽荧幕。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 2D 到 3D ,影院过去一直是被动跟随电影技术发展。如当年《阿凡达》的火爆,才加速推动了国内 3D 影厅的普及。而等到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3D=2D*2,4K=2K*4,120 帧=24帧*5,粗略一算,这部电影每秒产生的信息量为传统电影的 40 倍。更高的信息量需要更高规格的放映设备,这也意味着更高的放映成本。 出于商业盈利的考量,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打心底里愿意接受这样的新技术,目前,全球只有 5 家影院支持顶配版本的放映,分别位于纽约、洛杉矶、北京(博纳悠唐影城)、上海(上海影城)、台北。 一场铁定赔本的放映 曾经手建立 70 余家影院、博纳影业副总裁黄巍认为,电影院在这么多次数字消费革命都没有被观众抛弃,不是因为拍出好的内容(这当然也是重要原因),而是因为不断加强技术进步,把观众留在银幕前面。 黄巍告诉 PingWest 品玩,他们在 6 月份就考虑为李安的电影引进支持 120 帧的放映设备。上海影城早就有科视 6p 激光放映机,只需更换镜头与服务器就能播放《比利·林恩》的顶配版本。博纳没有这套系统,就等于全换了,从放映机到银幕,算上影厅改建耽误的票房收入,总投资成本达上千万,就为了一个厅,“我们内部讲这是史上最贵的一次放映。” 对比上海影城可容纳 1000 人的东方巨幕厅,博纳悠唐的放映厅每次放映只能坐 280 人,平均票价 280 元。得卖多少张票才能把 1000 万挣回来?这是一场铁定赔本的放映。当时万达影院也考虑购入 120 帧的放映设备,但负责预算的部门驳回了,理由是“这部片子卖不回钱来,不符合市场规律”,只能 cancel。
11月12日,博纳悠唐,当天首场120帧《比利·林恩》场次放映结束,上座率接近满座。 博纳其实不亏。比起经济效益,放映《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体现更多的社会效益。首先,身为该片的投资与出品方,博纳在推广 120 帧上义不容辞;其次,全球唯有五块支持全特效的银幕,博纳分得一块,自然能成为从业者与观众瞩目的焦点;再者,作为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的公司,博纳在不同类型片中都有积极的技术探索,如徐克《龙门飞甲》,j2直播,而这次的《比利·林恩》正好为未来高帧率的拍摄与放映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