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其他行业的人争先恐后转型进入互联网做产品经理之后,最近几年开始逐渐发现有越来越多入行之后因为做不下去(噢不,是因为投资等相关领域太热了),让很多互联网产品经理都淘汰(噢不,转型)转型去做了其他相关岗位,如:投资经理、职业写书、职业自媒体等等。 入行非常容易,其他行业人员大量转型涌入,到一个阶段之后开始出现转行离开。这两个现象都能说明:产品经理是一个入行门槛很低,但是门槛会出现在入行3、4年之后的特殊岗位 【入行后门槛高】 因为岗位门槛低,入行初做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很简单,无外乎查查数据、看看反馈、做做调研、画画交互、写写需求。上述事情做了两三年后,其中部分人能够达到行业及格水平——及格的标准是在拿到分配的任务之后,明白“怎么做”并且能“完成的不错”。 1~3岁的产品经理,知道了“怎么做”,接下来在这个非常结果导向的岗位上,4~6岁的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是“该做什么”、“如何组织资源去做”并且能够“出色的交付结果”这样几项能力。 然而回过头来看一下上述不同阶段的产品经理,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当前在行业里的状态其实根本达不到所谓的及格水平,这也影响了整个行业中产品经理岗位的口碑。 1~3岁刚入门刚大致明白了“怎么做”的产品经理们,受益于行业整体大热、岗位稀缺程度,导致他们其中很多人刚懵懵懂懂的画了几个功能的草图,就已经在中小型的公司lead整个产品。只做过2、3年产品经理工作的“产品总监”比比皆是,他们被赋予了与能力不匹配的授权,并通过这种授权挥霍着宝贵的研发资源和程序员的信任。 4~6岁的刚刚熟练了“该做什么”和“交付结果”的产品经理们,同样受益于行业整体大热、岗位稀缺程度以及最主要是中小公司的快速发展,导致他们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了整个产品团队的leader。被赋予更多资源的他们开始继续做着自己刚熟练起来的事:展示自己明白“该做什么”,创造需求、增加功能、带领团队一起疯狂的通过新增功能来刷存在感。 每一个快速增长行业中稀缺的岗位,往往有一个阶段是野蛮生长的、是大部分从业者都并不出色甚至并不及格的阶段,过去几年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们就恰恰是处在这个阶段。 可悲的是,能力根本不及格的产品经理们,顶着互联网产品“不断试错、敏捷迭代”的金字招牌,一次又一次透支着公司宝贵的研发资源,伤害着单纯又善良的程序猿们。看看知乎上哀鸿遍野的程序猿黑产品经理的内容,随便下载一个App体验一下其中莫名其妙且复杂臃肿的功能,相信你会同意我的观点:产品经理入门很简单,想做好很难。 【培养机制差】 传统行业中很多岗位在过去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中,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师徒制”,徒弟能否“出师”完全由师傅来决定,这种机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不会太差。 然而在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岗位上,只有少数几家大公司具有完备的mentor制和定期的培训。毫无疑问这方面做的最好、为国内互联网这个岗位贡献最大的是腾讯。 在腾讯P序列(产品经理职级)需要具备的能力考核模型中,P2-3开始每一个等级的晋升都增加了对于“知识总结与传承”方面的要求,包括你在腾讯学院讲过多少课时、听课的同学们评价如何;以及你作为mentor培养的毕业生成长、你作为leader对于组内其他同学的“传帮带”情况如何等等。 很遗憾的是大部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制度建设能力,做不到像腾讯这样将“知识总结与传承”落实到晋升评级机制上。或者说有些公司有类似的机制但更多的时候流于形式(实际上腾讯最近几年这方面也基本上流于形式了)。究其原因,是具备mentor和授课资格的资深产品经理们,往往是公司各业务线最为稀缺的资源,他们通常会更多的往M族(管理序列)发展,被成熟的管理机制推着往中型团队管理方向上走,承担起了带领更大团队(产品+设计+运营,甚至+研发)的责任,从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沉淀、传承和培养产品经理团队。 所以大家会看到,行业中少部分出色的7~9岁产品经理以及10+岁的产品经理们,他们大都已经在一线大厂做到总监/高级总监,own一个产品/几个产品,带领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研发团队;或者在小型/创业型公司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融资几千万估值几个亿看似走向了人生巅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