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酝酿许久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终于发布,方兴未艾的直播行业又要面临新一轮的挑战。直播所采用的实时视频传递的信息传递之快,形式之直观已经引起了多方的注意,尤其去年至今屡禁不止的“直播造人”事件一次又一次将直播行业放置于舆论焦点之下。 此次《规定》发布其指向已经很是明确:强化直播平台的新闻属性。但新闻直播槛却十分严苛:设立总编辑负责制,新闻内容先审后发。对于非新闻类的直播,也要求平台具有相关资质、主播后台实名且内容即时阻断等来加强信息源的监管,净化整个直播市场。 那么,此次规定发布对于直播行业具体将会有哪些变革呢? 一,小平台出局大平台收割市场 直播行业火热之后,在资本的推动下,在今年春天曾经“百团大战”的故事在直播行业再现,直播,各大媒体、创业公司、电商公司纷纷开设自己的直播业务,国内直播平台多达三百余家。 在这样的战况之下,整个互联网生态已经开始发生改变:1.直播已成互联网标配,直播作为信息的最快传递方式的需求并不会因为政策的收紧而减弱,微博上三季度平均每天直播开播26万场,观看人数达538万。;2.随着主流互联网平台的入场,直播用户将逐渐向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各行业垂直的头部大V开始逐渐进入直播行业,由财经到科技到娱乐明星,各行业专业大V带来更为多样化的用户;3.随着各行业大V的入场,直播行业的头部流量将逐渐分化,以往靠颜值以及擦边球获得关注的效果将逐渐式微,换句话说,直播行业的洗牌已经正在进行,政策的发布只是催化了行业的洗牌。 因此,铁哥并不认为此次《规定》的发布会打击整个直播行业,相反,这场行业净化已经通过市场的行为开展,《规定》发布加剧充满潜规则平台的淘汰,具有健康直播生态和内容的大平台将收割市场。在此,以微博等具有丰富内容生态的平台将成为这次《规定》的最大受益者。 二,直播行业需借《规定》正名 作为一名直播行业从业者,铁哥每每与朋友谈及自己所从事工作总会换来异样眼神,在相当部分人眼中,直播与某些不良行业是划等号的。 在直播发展之初,由于受众的年轻化以及受早期秀场式直播影响,直播行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随着行业的发展以及平台竞争的加剧,亦有不少平台为流量考虑有不合规做法。但如前文所言,随着如微博这般具有完整内容生态的玩家入场,通过社交+媒体的方式,直播的受众已经逐渐多样化,今日的直播已经不再是一年前年轻人所专属的直播。 在铁哥看来,此次《规定》虽然对直播行业戴上了“紧箍咒”,但这也同样意味着直播在信息传递方面的重要性已被政策所认可,直播行业的洗牌应该由以往的“抢高颜值”+“擦边球”的做法升级为全面的内容信息之争,在此过程中,行业洗牌加快,行业也得以正名。 其实根据铁哥近几个月的运营,直播平台的洗牌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其表现之一为在资本的催化之下通过“补贴”形式换得主播支持的平台比例越来越小,甚至传统一线视频网站也退出“补贴”战,在行业格局未稳之时退出“补贴”意味着主动或被动放弃了直播市场。 《规定》对直播行业的定位是清晰的,即信息平台。因此,拥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主流媒体将会是《规定》之后直播行业的生力军。微博等大型平台扮演行业收割者,其在内容和资质方面均符合《规定》要求,又有全国所有主流媒体活跃其中,将成为直播行业去污名化的主力,今年二季度,中央电视台在微博上共进行了60场直播,累计观看用户达到约500万人次。目前国内媒体在微博上日均发布的直播超过300场,已经成为微博视频的忠实用户群体。 三,未来行业:大平台+垂直细分 有不少声音认为如果《规定》发布,将抬高行业准入门槛,三大许可证加1000万的注册资金已经基本让中小平台断了念想,如果政策继续苛刻,那么接下来直播资源是否会集中在几家平台之上。 在铁哥看来,接下来直播行业的发展走势必然会沿着传统资讯平台的发展规律进行,即综合直播平台占据大半江山,垂直或者小众平台通过个性化内容依然可以在夹缝中健康成长。 其一,社交媒体直播平台将占据主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