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找了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下面搞的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的董事长是 1996 年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1997、1998年的时候做到“电子百强”的前四十几名,也算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了。我们跟他合作,他们出钱在中科大办一个联合实验室,全称叫“中国科大中银天音智能多媒体实验室”,刘庆锋就是这个实验室的主任,也是中银天音公司的总工。相当于企业出钱搞一个研发成果,去市场上推广。 当时的办公楼是在五里墩立交桥下面一处三室一厅的民居,所有的电脑围成一圈,上面吊一个电扇,夏天一边擦汗一边擦键盘。后来条件稍微好一点了搬到科大里面,但场地还是很有限。 因为做语音要请一些播音员来录音,有一次请了一个播音员来录音,正好到中午大家就约他一起吃饭。那时候我们实验室就十多个人,吃饭就从外面的小饭馆端几个钢筋锅进来,每个锅里面一种菜,也没椅子,就站着吃。把这个播音员吓一跳,觉得这哪是搞研究的,就是一帮民工。 这个实验室运行时间也不长,正式挂牌是 1998 年夏天,到 1999 年春节前后,福建中银集团经营上出现了困难,连实验室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情况还是非常严峻的。当时,实验室主任刘庆峰并没有召集大家开会说对不起,中银集团没法发工资,他背着大家偷偷四处打借条,借钱给我们发了工资。他当时仅仅是主任,也只是“打工仔”,但为了这个团队不散伙,自己借钱发了工资。借钱的时候他心里也受到强烈的冲击——我要有自己的公司,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后来他成立了硅谷天音,全称叫“安徽硅谷天音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是家注册资金 300 万的小公司。实验室的人都掏了一点钱,再从本地的投资方“忽悠”了一点钱就开始起步了。 硅谷天音正式运作是 1999 年 4 月,但真正挂牌是 1999 年 6 月份,但是 300 万资金真是没多少,基础研究投入很大,到年底就基本花完了,必须要融资了。很幸运,我们在 1999 年年底融到了第一笔 3000 万的投资,融资的同时也正式改名为科大讯飞。 当时的投资方也不是多牛的大 VC,而是安徽省的美菱集团、安徽省信托投资公司,还都是国企,但是因为在本地好沟通,加上当时地方政府也觉得这拨科大的优秀毕业生留下来不容易。拿到这 3000 万,这股气就过去了。 这里有个小故事,300 万的注册资金到年底就基本上快干了。当时有一个同事的显示器老是坏,有一天他在过道里把庆锋拦住,说想换个新显示器。庆锋犹豫了几秒钟说,好吧,那就买一个,这个同事又补了一句,我想换个17寸的可以吗?庆锋就说了,现在帐上就剩七万块钱,你看着买吧。最终他也没换,每天就在煎熬的过程中,一直撑到 3000 万融资到账。 拿到这 3000 万,刘庆锋首先做的就是资源整合。做语音,科大是一拨,中科院声学所、社科院语言所,还有清华都有做的很不错的团队。语音又是一个典型的交叉科学,涉及到声学、语言学、计算机工程处理等等,其实每个研究机构都有他相对擅长的环节。 他当时就拿钱跟这些研究机构都成立联合实验室,而且给这些实验室投资,给他们股份。他还把中银天音时期的专利知识产权买回来,当时真是不惜血本。通过这些机制,科大讯飞把做语音的源头资源给整合起来了。这是最初的资源整合,之后我们整合的资源也越来越多。 3. “讯飞 Inside” 融到钱后,就可以大手笔干活了。我们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第一次做了 To C(面向消费市场)的产品——畅言软件。这是一款针对 PC 的软件,通过语音既可以有指令的操作,又可以有文本输入,我们第一次把手写输入的随意性和语音输入的快速性无缝整合在一起。 这个软件的“成功版”卖两千块钱一套,我们在全国十几个省打广告,然后招商。把代理商请到合肥来,跟他们讲这个软件有多好多好,我卖你一套一千块钱,你卖两千块钱。这个代理看着觉得挺神奇的,就各自囤了一些货,但后来很快退回来了,一是不好卖,二是很多盗版。第一年卖了一千多万,但大部分都积压在代理商那里,搞的代理商叫苦不迭。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