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到商业,从实验室到市场…… 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路径样本, 也是那10年本土技术商业史的一个侧影。
[编者按]本文是科大讯飞副总裁江涛口述实录。科大讯飞的创业经历,是个典型的中国技术创业故事。从技术到商业,从实验室到市场……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路径样本,也是那 10 年本土技术商业史的一个侧影。 昨晚的锤子手机发布会上,罗永浩现场演示了科大讯飞的语音输入,几乎一字不差的识别结果惊艳全场。老罗随后在发布会上对科大讯飞毫无保留的溢美之词也让不少人意外:这个很多人听说过的产品,真的值得那么高的赞誉? 2013 年底,在一次拜访科大讯飞总部时,我们有机会听到科大讯飞副总裁江涛讲述了很多不为外界所知的老故事。 1. 讯飞前传 讯飞的前传离不开“人机语音通信实验室”,这是中科大六系(也就是电子工程系)的实验室,八几年就成立了,导师叫王仁华,是中国语音界非常有名的泰斗级老教授。九十年代,国内做语音都会首推“二王”,南边是王仁华教授,北边是清华大学的王作英教授。 我是 1993 年进科大的,当时科大的学生都管导师叫“老板”,因为他们都跟着老师在外边接活做项目(注:时代背景为知识分子到校外私企的打工经商潮)。 王老师跟其他的“老板”差别在什么地方呢?这个实验室也在外面接活,也给大家发点小钱,但除了有一拨人接活挣点小钱之外,他还保留了一支相当精锐的部队,做国内最前沿的基础研究,就是语音合成、语音识别编解码相关的研究;第二个不同是,他不像大部分的老板——论文出来了自己的名字写在第一个,然后才是学生的。在王老师这里,这个模式如果是你先做的,就把你的名字写在第一个,把年轻人推出去。 庆峰(注: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1990 年进科大,到大五已经是非常强的主力骨干了。王老师把他的学生分成两拨,一拨是挣钱的,一拨是搞研究的,刘庆峰就是搞研究的头——虽然只是五年级的本科生。 1998 年,在国家 863 比赛中,庆峰牵头拿了第一名,当时主要聚焦在语音合成技术。863对语音合成技术的评测标准是:播音员的标准是 5 分,普通人发音是 4 分,3 分是可以接受不反感。当时,在国家 863 多少年的比赛中,第一次有了3.0分,就是科大的代表队。当时一起参赛的还有很多代表队,比如清华、北大等等。 这个奖也给庆峰很大的鼓舞,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把这个研究成果进一步产业化。当时李开复在微软中国担任副总裁(注:1998 年 7 月,李开复在中国创建并领导微软中国研究院,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准备把微软奖学金给庆峰,但这个奖学金是有条件的,必须到微软做一个月的研究。当时庆峰已经准备创业了,就说没法去一个月,后来微软的条件一降再降,最后降到过来两周也行,但他最后还是拒绝了。十几年之后,一次讯飞语音云开发者大会,李开复也到了现场,我们邀请他的时候,他很感慨地说,庆锋是这么多年来唯一拒绝过微软奖学金的人。 当时还有一个背景,国外 IT 巨头纷纷开始涉足中文,1998 年,IBM 发布了语音系统,翌年被评为科技界十件大事之一。第一次在电脑上不用键盘就可以输入,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革命性的事情。在 IBM 影响下,英特尔、摩托罗拉、东芝等国外 IT 巨头都建立了语音研发中心,当时科大声学所、语言所、清华等等一些学校语音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被挖去,这些国外公司基本上把中国语音市场瓜分了。 还有一个背景必须提,就是大学生创业潮。九八、九九年团中央呼吁大学生创业,CCTV 2 还专门在 1999 年春节前后拍了一期节目,请了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去讲他们的故事。这是九八、九九年那一拨创业潮,但是后来我们上市的时候,一百多家企业就剩两三个了。 这就是九八、九九年刘庆峰的状态——技术上很牛,研究生刚毕业,拒绝了微软,在大的语音产业第一次浪潮和大学生创业潮,以及国家863奖的激励下开始创业。 2. 创业 创业的第一步不是马上成立一个公司,当时庆锋把我们忽悠去,讲也很也很简单:我们要把技术做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