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信联网车机的市场很快会起来。其实很有意思,可能两三年前大家都觉得车机不行了,但随着自动驾驶被炒起来,车机的地图导航已经开始升温了。 雷锋网:谈到市场上热闹的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高德做了哪些工作? 田密:我们觉得无人驾驶现在处于一个野蛮的阶段,每家的理念都不一样,标准更加无法统一。对于高德来说,我们不做无人驾驶,只是做无人驾驶所需要的高精数据。我们已经拿下了高精度地图的商业订单。订单来自一家特别大的厂商,暂时还不能透露名字。不知道你见过我们的采集车没有,它的造价非常贵,每一辆要将近1000万人民币。贵就贵在里面上百万的雷达和其他高精度的摄像头、传感器。 现在无人驾驶炒这么热,但我们知道这个事情一定不是短期的行为,而且无论你怎么做,一定绕不开地图数据。所以高德现在的策略很明确,我就老老实实做高精地图数据,你们将来都要用我的地图数据,就这么简单。 雷锋网:另一个业内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我们注意到阿里系的公司,包括高德提到大数据挺多的。这可能是个比较大的问题。对你们来说,这两项技术是如何改进地图生产的过程,以及提升地图体验的? 田密:我们先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地图是物理世界的映射。在技术实力上,大家比拼的是谁能更快反应物理世界的变化。对于高德来说,以前是每三个月更新一次数据,现在是每天,甚至一些数据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现在超过一半的数据,来自用户行为UGC数据和我们对大数据的挖掘。而传统采集车拿回来的照片,也通过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技术,把文字和道路上的标识线自动提取出来,绝大部分不再需要人工干预,所以整体速度得到大幅提升。 关于被动的UGC和大数据挖掘,这里可以提供一个例子。其实最早我们拿到淘宝的运单数据也不知道应该怎么用,经过大半年的研究才发现,可以用来验证有没有新增 POI 数据或者 POI 数据是否应该更新了。用户就是下单买了一个东西,然后东西送到家了,他没有在高德上做任何事情,但我们其实知道了你这个地点还活着。假设这个点是一家公司的话,每天有很多包裹会寄过来,当我们发现这家公司的包裹开始寄到另一个地点,可能就需要看看这个公司是不是搬家了…… 雷锋网:原来电商运单数据是这么用的。你们目前的情况,是需要更多数据,还是说需要先搞定现有的数据怎么用好? 田密:这两方面是同时进行的。我们既需要更多来源的数据,对POI数据做交叉验证,也需要研究怎么把高德现有的数据和阿里体系内公司的数据用好。 雷锋网:你们是怎么评估这些大数据和新技术带来的效果的,怎么看是不是提升了生产效率或用户体验? 田密:效果评估我们有很多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我们自己做抽检,就是拿我们的地图跟物理世界去比,看有多少是契合的,有没有漏掉什么POI的点;第二种是跟竞品做比较,竞品有我们没有的,我们是负分,我们有他没有,他是负分,这样来打分比较;第三种是靠挖掘用户的行为,比如他是一路导航下去,还是总偏航,总偏航的话肯定是不好的,我们可以看偏航率。其实最终极的评估,就是看用户量有没有增长,用户DAU(日活)有没有增长。 雷锋网:提到用户量,我们看到一些市场研究公司的报告,将苹果地图的数据记到高德地图上。你们跟苹果之间是怎么样的合作模式? 田密:在中国的地图,苹果使用了高德的数据,它负责开发交互和UI层的东西。其实苹果地图和高德地图在体验上的差别,还体现在定位服务上。iPhone 上的定位服务是苹果自己做的,所有其他软件都只能调用苹果的定位。Android 版的高德地图,使用了我们自己的定位服务,所以我们也更喜欢 Android 手机的数据。 雷锋网:这是 iPhone 和 Android 的区别,不同的 Android 手机之间地图体验的差距明显吗? 田密:会越来越明显。因为除了GPS、Wi-Fi 和基站数据用来定位之外,手机上的很多传感器,比如陀螺仪、气压计都被用在定位服务上,我们称之为多传感器融合定位。一般来说,高端手机可利用的传感器数据更多,精准度也更高一些,低端手机就要差很多。我们跟华为的P9、Mate8还有芯片层面的合作,体验会更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