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杀猪的刀,更是磨人的石,最终筛选出一切价值。 美国时间9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纽交所收盘价为每股104.64美元,市值约合2664.14亿美元,位居亚洲所有上市公司市值首位。上市两周年的当口,股价重回纽交所“100美元俱乐部”,而就在去年8月,它的价格还徘徊历史最低的60美元附近。 用马云9月20日凌晨在微博中的话形容:“两年,经历了很多该发生的和不该发生的事情,一直在践行两年前的信任之旅,一直在信任和误解中挣扎,一直在相信相信。” 是的,亚洲市值最高公司的“王座”上,不再只有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工商银行、印度塔塔等传统巨头曾轮流坐庄,这与全球市值最高公司被苹果、Google、微软等互联网公司占据的趋势趋同。无疑,在获得投资人广泛地认可后,阿里将在国际舞台上,继续与世界超一流企业同场竞技。 而这认可着实来之不易,要知道,市场上升时,看企业的“势”,而在中国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今天,更须看企业“值”,“势”或在一时,但“值”须见人心。一切,靠的是马云赋予阿里的“内功”——从买买买,到业务板块的梳理重构,再到商业系统的再定义与价值重估。 “买买买”到梳理重构 之前,马云常说要在“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屋顶”,更强调做企业要明确“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但他上市前后的各种买买买,曾一度受到外界怀疑,众多分析认为这是为了做大阿里市场估值,而缺乏明确目的的并购,从文化中国(后更名阿里影业)到优酷土豆,再到UCweb、万网等,太多标的与其主营的电商业务并无关联,阿里业务版图扩张迅猛,令外界心生模糊。 可是如今再回头看看阿里的财报,云计算、大文化与娱乐、物流等新业务已经撑起阿里的“半边天”,它已绝不是初登纽交所的那个电商集团,而是“生活在阿里巴巴(Live@Alibaba)”的巨头,进入到一切与生活消费息息相关的场景中。这是近一年来,阿里对自身业务重新梳理、重构的结果。 一方面,作为阿里的主业和生态中枢,其电商业务深入社会各个层面,饱含人间情怀,成为中国社会在互联网领域的最大投射。它既加速升级,向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拓展,让土豪网上下单买超跑,让中产也能享受跨境购,又加速下沉,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做的风生水起,从而获得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因为电商对生活的“渗入”,将商业运营链条的迅速延伸,极大提升了商品流动的效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价值:连接。连接即数据,由此,促成阿里云从自身IT后端的拓展,转变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商,营收超150%/季度的速度增长;同时也推动菜鸟物流与众多国内物流企业共建物流网络,不断提升物流效率,运转全国超70%的包裹,成立仅3年,单独估值超500亿元。 此外,阿里又将UCweb、优酷土豆、阿里影业、阿里音乐、阿里体育等整合为大文娱板块,紧贴消费升级带来的“马太效应”,成为其“履带战略”向前轮动下一极,更直接触达用户与服务,为他们提供精神消费产品,带去“快乐”,它对应着一个更有想象力的估值空间。 这样一来,在业务的梳理与重构后,阿里的“市盈率”与“市梦率”并齐,从电商出发而超越电商,为未来生活的全面互联网化提供底层基础设施,形成智能的商业生态,这才让马云口中的使命、愿景更具象,投资人的疑云自然消散,阿里的市值自然回归它应有的轨道,无它,战略需要时间落实,市场需要时间感知。 再定义与价值重估 毫无疑问,信息爆炸和物质极大丰富的背景下,认知盈余与商品超载相叠加形成势能,导致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消费心中喷薄不断的欲望。再加上,当下社会转型期多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移动互联网将人们生活变得越来越碎片,要攻破新生代用户心中的圣城,只能依赖于“情感”的特洛伊木马。因此,阿里的商业系统也重新定义,不只冰冷的交易,更缔结“爱”的投名状。 此前,曾有人指出,在这个情感复兴的时代,阿里缺乏粉丝基因——尽管用户数以亿计,但他们的粘度和对于平台的忠诚度并不是以情感为纽带的,atv,而是习惯,这是阿里的短板所在。然而从去年开始,阿里开始为自己的商业系统加入“情感”的转基因,陆续介入网红经济、内容电商,打造“二次元”的造物节,切入直播新浪潮,在原有电商连接的基础上,又不断为用户提供自我精神的原动力。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