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是的。当代人的人际关系不像以前那么紧密,工作的压力比以前大,生活方式更加机械化,这些现代化工业化的特性都可能影响我们的感受。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幸福感是在下降的。 赛先生:那幸福感强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彭凯平:首先,他的态度是更积极的,他不那么挑剔,不那么仇恨,而是宽容、理解和欣赏别人。第二,他的生命力更旺盛,愿意做事情,愿意行动,愿意交往。第三,朋友越多社会关系越强烈越好。第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的人。 赛先生:你在书中还讲到了文化碰撞的问题,你能说说和外国人沟通跟和中国人沟通在方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彭凯平:这和语言、认同、熟悉程度和感情都有关系。文化认同感不同,沟通方式就不一样。 第一,如果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们就有很多共同的背景、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心愿,因此沟通时可以谈评价、谈观念、谈个人喜好;但外国人对我们来说是外人,和我们是没有文化认同的,所以沟通时要多讲证据,讲事实,讲一些理性的东西。 第二,和自己人在一起,很多概念知识都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讲话时可以点到为止,可以旁敲侧击,但是对外人就必须把话说得特别清楚,特别全面,甚至是罗嗦。 第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倾向于辩证思维,比如阴阳、正负,凡事不过度,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但是西方文化强调直截了当,要把事情做到极致。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沟通。你看西方人不太喜欢讲笼统的大的宏观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喜欢讲宏观的事情,老外讲故事都是从一个具体的个案开始,我们中国人讲故事先从天下大事开始,先从国际局势开始,这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第四,西方人比较直接,我们则讲究委婉。这在心理学中叫做“高情境”(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情境”。我们不光要关注别人说什么,更关注他是怎么说的,在什么场合说的,西方人则不太关注情境因素,他只关心你说了什么具体的东西。沟通时如果不注意这个差异,就很容易造成误会。比如我们觉得说话只要点到为止,听话听音,响鼓不用重锤,但西方人就会觉得你这个事情没有讲清楚,而且有误导的虚伪感。 赛先生:最后,请你谈谈为什么要写《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这本书?你对读者有什么期待吗? 彭凯平:这本书是我的随笔、感想、微信文章的汇集,此外还添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我写这本书首先想对自己的思想做一个梳理,虽然过去确实一篇篇发出来了,但现在汇集在一起可以有一个整体的、全局的效应。我希望读者能把我的书当成心灵的伴侣,生活的伴侣,当成积极心理体验的载体,atv,可以经常看、经常体会,甚至当成是传递正能量的礼物。这样你可以跟别人分享,因为好书是需要分享的。 彭凯平教授是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的中国理事,至今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他的教学广受好评,从2012年起连续五年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最佳教学奖。 延伸阅读 ① ②
投稿、授权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您可回复"年份+月份"(如201510),获取指定年月文章,或返回主页点击子菜单获取或搜索往期文章。
赛先生由百人传媒投资和创办,文小刚、刘克峰、颜宁三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担任主编,告诉你正在发生的科学。上帝忘了给我们翅膀,于是,科学家带领我们飞翔。 微信号:iscientists ▲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