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台开奖现场直播 j2开奖直播报码现场
当前位置: 新闻频道 > 要闻 >

50年前的今天,周作人寂寞地离开了人间(3)

时间:2017-05-08 00:52来源:新京报 作者:手机看新闻 点击:
所以在1937 年前 后,周作人对这一问题表现出的主要态度是迟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29日,北平陷落。但周作人终于没有出现在南下避难的

  所以在1937年前后,周作人对这一问题表现出的主要态度是迟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29日,北平陷落。但周作人终于没有出现在南下避难的队伍中。他将“苦茶庵”改为“苦住庵”,反复提及杜牧的诗句“忍过事堪喜”,选择留在北京“苦住”。

  当时,许多友人与同僚都对他的选择表示过关切。郭沫若公开发表文章《国难声中怀知堂》,用他典型的感情充沛充满夸饰的语言说,“知堂如真的可以飞到南边来,比如就像我这样的人,为了调换他,就死上几千百个都是不算一回事的”。

  为何如此在乎周作人的去留和选择?正是因为人人都知道周作人的地位和意义。在中日两国文化界都备受尊崇的他,不可能如己所愿地留在沦陷区做一个普通的顺民。如多年以后张中行在《再谈苦雨斋》中所讲:"七七’事变,日军侵占北京,像他这样的人,三尺童子也会知道,是三十六着,atv直播,走为上计。……日本人会利用他,这是任何人闭目都会想到的……”。

  周作人自己也许确实没有想到这一层,在苦住之初,他应是打算留下来躲入书斋保全自己的。他为自己安排了生计出路。先是与文化基金翻译委员会联系,每月以译稿两万字换费用二百;后来又托人觅得燕京大学教课的职务,并辞谢了日伪各方邀约。

  但1938年2月9日,周作人出席了日本军方背景的“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虽非正式“出山”,消息传出,还是引来一片谴责与劝诫之声。茅盾、郁达夫、老舍、胡风、丁玲等十八人发表《给周作人的一封公开信》,表态“民族生死关头,个人荣辱分际,有不可不详查熟虑,为先生告者”,“一念之差,忠邪千载,幸明辨之”。根据唐弢的回忆,这一事件更是在青年中造成一种“被原来信任过的人欺骗了、侮辱了似的心情”。

  1938年8月,周作人又收到身在英国的胡适寄来的一信,信中乃是一首诗:“臧晖先生昨夜做一个梦,梦见苦雨斋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飘然一杖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有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智者识得重与轻”,如此恳切之言,周作人亦有所动,但在回诗中他还是表示:“我谢谢你很厚的情意,可惜我行脚却不能做到,并不是出了家特别忙,因为庵里住的好些老小。我还只能关门敲木鱼念经,出门托钵募化些米面……”

  身边学人大半南下,周作人一再重复携家眷南下之艰难,显然不能成为充分的理由,更何况友人们的关切与劝诫已构成不小的力量。真正可作为原因的,大概还是他一贯退后的处事态度,和对战事的迟疑与悲观。
  “由日方发动,经过考虑就答应了”

  似乎是1939年年初突发的一场枪击事件,让周作人走向了另一条路。那天,周作人正与到访的学生沈启无在家中谈话,一位声称来自天津中日学院的李姓访客求见,进来之后只说了一声“你是周先生吗?”便开了一枪。然后对着客人沈启无也是一枪,就出门离去。为了逃脱在门外又开了几枪后,导致一位车夫在这一事件中身亡,凶手则脱身离去。周作人本人左腹中枪而未入,并无大碍,但显然颇受惊吓。暗杀人究竟何人,至今只有猜测而无定论。但暗杀之原因,却必然与周作人是否将附逆的选择有关。

  事件发生后,周作人不再敢出门,也因此辞去了燕大教书的职务。日伪警区署则在第二天就派来便衣到周作人家中行保护之责。或许是感到迟疑的状态更加危险,又或许是开始依赖来自警区署的保护,十天之后,周作人就收下了伪北大图书馆馆长的聘书,走出了决定性的“下水”第一步。

周作人在1946年审判现场 周作人在1946年审判现场

  只要走了第一步,接下来就似乎变得“顺理成章”。1939年8月,周作人接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职务;9月,成为日本军方控制的东亚文化协会成员;1940年,周作人又被任命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并指定为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由此,周作人的身份变成了日伪政权的官僚,“下水”一事,在事实上已经确凿。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