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隶属著名国际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旗下的《肿瘤生物学》发声,撤销杂志收录的中国学者的107篇论文。为此,“新华视点”记者就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进行了调查。 焦点一:为何107篇撤稿都集中在医学界? 事情发生后,很多人表示不解:为何这107篇撤稿都集中在医学界? 知名医疗专业人士互联网交流平台丁香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涉事论文全部刊载于美国的《肿瘤生物学》,该刊属于医学领域专刊,只登载医学论文。 中科协表示,在我国每年发表的自然科学论文当中,医学论文占比超过一半,体量巨大,出现不规范的概率相比其他领域更大。 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告诉记者,本次大规模撤稿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对2015年、2016年撤稿事件进一步人工清查的结果,并非新查出的造假事件。目前《肿瘤生物学》的出版方已换成SAGE公司。国内某医学SCI期刊资深编辑认为,“学术刊物出版商非常看重旗下刊物的声誉,在更换出版方期间清算此前遗留问题并不少见”。 焦点二:同行评议造假是程序造假还是学术造假? 据悉,此次被撤稿件大部分都是通过“真评审专家假邮箱”的方式,瞒天过海逃过评审监控。有些人提出,这种同行评议造假与内容造假不同,属于程序瑕疵。 中科协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同行评议造假”就是不折不扣的“学术造假”。彼得·巴特勒表示,“同行评审流程是保障科研质量、诚信和可重复性的基石之一。这是稿件被接收之前进行的科学审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都医科大学精神心理科医师王子行说,不少学术期刊涉及多个学科,为尽可能节省办刊成本,一个大的专业下可能只安排几名编辑。医学领域包罗万象,审稿人不一定对所有稿件涉及的领域都熟悉,因此,同行评议人的意见是编辑的重要参考,也成为论文学术质量的“保险阀”。 既然评审环节如此重要,那么刊物为何允许论文作者自荐“把关人”?这样是否很容易导致造假行为的发生?王子行说,评审人的选择,一部分是刊物通过自己的渠道选择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自荐方式。这是因为刊物编辑对投稿人研究的领域和专家并不一定熟悉,挑选审稿人有困难,所以希望通过作者自荐的方式进行专家评审。彼得·巴特勒称,让作者自荐评委,是通过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方式缓解上述难题,“如果有人蓄意去规避系统,他们有可能会得手”。 不过,面对“如果编辑多打一个核实电话就能识破造假”的批评,彼得·巴特勒承认,“施普林格作为出版商有责任确保出版过程尽可能顺利进行,并符合伦理要求,同时也有责任以创新的工具来应对新的挑战。因此,施普林格将继续投资开发更多用于评审人身份验证的先进系统,以防范今后发生类似情况。” 焦点三:论文作者是造假中介的“同谋”还是“躺枪”? 施普林格方面称:“目前尚不清楚稿件作者是否知晓这些机构假冒评议人的计划”。中科协方面称,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投稿人参与了造假行为。 据悉,国际论文投稿人聘请第三方公司提供语言润色服务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正当范围内也是允许的,主要是因为有些投稿人外语不够好、不熟悉流程。 记者从丁香园了解到,此次曝光涉及的524名医生中,有人确实不知情。一位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看到自己名列撤稿论文作者,表示非常冤枉。该医生称,自己确实对该论文所涉研究有一定贡献,atv,但“投稿什么的都不知道,更不知道是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的”。据了解,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外,一些署名靠后的人员,往往只参与论文的次要部分或者仅属于同一项目组,在论文发表过程中属于次要角色,因此有可能不知道自己被列名。 不过,一位原医学SCI期刊编辑认为,当发表论文的压力遇到牟利冲动,“有些人是纵容,至少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上海某著名三甲医院的一名年轻医生说,目前发表论文已成为年轻医生晋升的“命根子”,“只能拿手术刀、不能拿笔是绝对没有前途的”。因此,不少同行选择通过那些承诺能成功发表论文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投稿。 据调查,atv,一篇SCI国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发表费”,在数千元至几十万元不等,中介能从中获取暴利。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