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这样对媒体形容薛荣年,“在证券投行界,薛荣年曾是一位旗帜性人物,多少券商愿出重金挖角而求之不得,多少投行新人将其视为学习楷模却难望其项背。” 2006年前后,平安证券年承销企业数量只有寥寥几家,到了2007年,年承销数量升至23家,到了2011年,平安证券以34家承销企业的数量居券商行业第一;主承销金额达到297.95亿元,行业排名第二,仅次于中信证券的323.43亿元。 在这一逆袭的过程中,薛荣年被认为居功至伟,他主抓的投行业务成为平安证券最主要收入来源。 “2007年到2011年,他带领下的平安证券快速扩张,仅就安徽的中小企业IPO项目来看,别家券商基本抢不过平安。”一位早年与薛荣年有交集的投行人士称,薛荣年作风强硬,人脉较广。 跟随薛荣年多年的投行人士李浩(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薛荣年工作很敬业,业务能力很强,开奖,控制欲强。薛荣年主政平安证券期间,在平安证券的企业文化就是“后端全部被垄断”,前端业务人员只做前端。项目执行完毕后,后续的沟通、接洽、关系维护等,前端业务人员基本不用考虑,基本都是薛荣年一个人在做,通过垄断后端“控制”前端业务人员。 与此同时,薛荣年带领下的平安承销团队也因激进和风控问题受到质疑。2011年年底,薛荣年“因个人原因提出辞呈”并获准。两个月后,薛荣年出任华林证券董事长。 在外界的评价中,薛荣年“人情练达”:“几乎能记住每个下属的名字和相貌” “善与各种人物打交道”,他从平安辞职时所爆发出的“个人魅力”也被一时瞩目:据接近平安证券的一位人士透露,薛荣年去职平安后,带走了大量的骨干和项目,“从这方面看来,薛荣年的职业道德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该人士说。 让平安感到“恼火”的不仅是薛荣年带走的大量骨干和项目,还有薛荣年在职期间留下的不少“祸端”。 2012年9月,平安证券保荐的万福生科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稽查,并最终导致平安证券于2013年,被证监会暂停保荐机构资格三个月。薛荣年也因此被撤销证券从业资格。此后不久,平安证券于2011年11月保荐过会的海联讯又爆出财务造假,这也正是薛荣年担任平安证券总经理的任期内。 转战华林“大事未成” 转战华林的薛荣年,从平安带走了大量的业务人员。跟随他一起跳槽的投行人士称,这与薛荣年在平安“垄断后端”的作风有关。业务人员因为没有后端资源和能力,只能选择跟随薛荣年离开。不过,转战华林后不久,薛荣年就因万福生科事件被撤销证券从业资格。 2012年2月,从平安证券离职的薛荣年,空降华林证券,出任公司董事长。自此,华林证券进入了薛荣年时代。 加盟华林证券后,薛荣年迅速发威,将明泰铝业、东山精密等大量原平安证券保荐的项目拉到华林证券。 “当薛荣年从平安证券离职去华林证券担任董事长时,大部分业务人员都跟着走了,因为他们没有后端的资源和能力,只能把项目做好,对薛荣年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只有跟他走。”李浩说。 “与国外许多市场IPO业务几近枯竭相比,国内市场在当前经济放缓的环境下仍有近千家企业谋求上市,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中国资本市场保持充足的信心。我们需要从市场制度体系方面疏通投融资需求之间的瓶颈。”2012年底,薛荣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笑风生,意气风发。 但和薛荣年信心满满不同的是,华林证券旗下员工却纷纷为未来感到焦虑。 2012年,j2直播,原本应属于薛荣年和华林证券大展拳脚的节点,却因为A股市场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低迷行情,IPO步伐大大放缓,并最终陷入停滞。 那段时间里,华林证券所担任主承销商的项目,以及经纪业务方面,无一起色,经营状况也在不断下滑。2011年,华林证券营业收入为5.5亿元,同比下滑20%;实现净利润约2000万元,同比下滑80%。 而与此同时,薛荣年大肆招募平安团队,“绝不留下一片纸”的行为,让华林证券背负了沉重的“转会费”压力。 有知情人士分析称,薛荣年之所以如此着急,很可能“是因为心态太急切,急于想成大事。” 在薛荣年“大事”未成之时,2013年5月,证监会宣布对万福生科虚假陈述案的中介机构进行处罚,作为平安证券原保荐业务负责人、内核负责人薛荣年、曾年生、崔岭等被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罚款,撤销证券从业资格。 这意味着薛荣年无法继续在华林证券待下去了。处罚生效后,薛荣年被迫辞去华林证券董事长职务。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