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城市中有很多河北人,分布在北京的各行各业。这些人中有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也有身居高层的佼佼者;他们可以更方便地享受首都的资源,也面临其他人无法体会的麻烦。 小新几个普通人的小故事,讲述河北人在北京的喜怒哀乐。 王骏 摄一座城市的苏醒,总会伴随着人们匆匆的脚步。 早上6点40分,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涿州火车站的候车大厅响起了K402次列车开始检票的广播。齐姐站在队伍靠后的位置,掏出今天的车票,打了个哈欠,睡眼惺忪地跟着其他乘客走进车站。 和队伍中的大部分乘客一样,齐姐也是到北京去上班,不是今天才去,是每天都去,也每天都回,典型的“双城生活”。 早上6点起床,坐5站公交到涿州火车站,再坐50分钟火车到北京西站,再坐8站地铁到磁器口,再走5分钟到公司……仅单程就用两个多小时,路费16元。 用齐姐的话说,每天时间紧得很,像“打仗”一样! 齐姐来北京12年,自己租过小隔断,j2直播,跟老公住过城中村,从南四环到北五环,几乎每年都要搬家,“我都成搬家公司的VIP客户了!” 后来有了孩子,夫妻俩实在不想让儿子跟着遭罪,于是决定贷款在老家涿州买房,两人白天到北京上班,晚上再回到涿州的家中陪孩子。 很多人想象不到,这种“双城生活”齐姐坚持了5年。 “现在天气暖和了还好,冬天挺受罪的,每天出门天都还没亮呢!” 齐姐之所以这么辛苦的坚持,是因为北京这个地方可以给她很多别的地方给不了的,比如——钱。 齐姐中专毕业,刚到北京时在一家电商公司做客服,后来转行做了销售,现在是公司资深的大客户经理。“我也算职场老鸟,手上有固定的大客户资源,所以每月的收入也很有保障!” 齐姐并没有说她每个月挣多少钱,但是她名下的3套房已经证明了一切,在同龄人当中,她真的算是富婆级别了。 “我觉得家离北京近是好事儿,虽然每天跑有点折腾,但是每天回到自己的家心里很踏实。”齐姐说,像她这样过着双城生活的河北人还有很多,虽然辛苦,但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 “不来北京能去哪?回老家连工作都不一定能找到!”齐姐说。王骏 摄 搬家师傅老张:定居在北京的“河北漂” 老张来北京的时间比齐姐还要久,在北京买了房,成了家,生了娃,本以为这辈子就在北京了,可如今,他却跑回三河老家当上了搬家师傅。 老张90年代就来到了北京,当兵转业后在北京的一家家具城卖家具。 当时正赶上中国刚刚开放市场经济,北京的经济像是坐上高铁一样飞速发展,到处都在搞建设。家居行业作为房地产的附加产业也被带动起来,老张能说会道,销售业绩自然也差不了。 后来,老张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两人结婚后东拼西凑在北京的东五环花30几万买了套小两居,“现在得200多万了…”老张笑眯眯地说。资料图 老张夫妇本以为,有了房子,儿子就可以在北京上学,但是直到孩子上小学他们才知道,没有北京户口根本不能在北京考学。 这让老张很头疼,他一直觉得在北京高考要比在河北容易得多。 那几年,关于外地学生在北京参加高考的传言也很多,老张夫妇对传言总是抱有“宁可信其有”的态度,想尽各种办法满足传言中的“条件”。 然而事实却是,老张的儿子还是在初三那年转到了户籍所在地,加入了河北省高考大军的队伍。 “我就不明白了,就隔了几百米,政策差别就这么大……”这是老张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老家在河北和北京的交界处,往西走几百米,就能进入北京的地盘。 如今,老张不得不放弃北京的工作,陪儿子回三河读高中,主要任务是给儿子做好后勤保障,自己平时找了个搬家的兼职挣点生活费。 “真没想到人到中年了竟然成了‘河北漂’!”老张和儿子平时在三河,周末放假就回到北京的家中。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