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记得一些家乡的老地名,如“三龙桥、河坝、四望山、大渡口”,他家曾住在泸州蓝田坝机场附近,离家一个多小时路程的地方有个白米洞,旁边还有个白米场。但老人最后居住的泸县凤仪乡6保2甲已经易名,确定为现在的泸县立石镇玉龙村鹅公丘。 寻访之难 经调查,鹅公丘现在没有姓胡的人。战乱之际,胡定远家人搬去了哪儿、遭遇了什么也已无从得知,再加上他年事已高,记忆可能已经模糊,这为寻亲增加了难度。 彭先生说,老人的寻亲信息自3月12日发布以来,已收到很多网友的留言。目前还没有关于胡老亲人的准确信息,这让老人有点失望。“一说起四川寻亲就激动,睡也睡不太好。” 寻访第1站 寻找白米洞 成都商报记者昨日与胡定远老人取得联系,老人反复强调他记得有个叫白米洞的地方,下面是个山洞,上面是寺庙。记者查询得知,泸州市合江县有个白米镇,而老人则称,他是在到白米场赶场买粉条,半路被抓走的。那么白米镇是不是就是77年前的白米场?镇上又有没有白米洞呢? 成都商报记者赶到白米镇街村,向一位老人打听白米洞,老人说当地人都知道白米洞。在老乡的指引下,成都商报记者在现白米镇政府宿舍楼下,发现一个巨大的山洞,里面摆满桌椅,像是一家火锅店。山洞前高后低,足有150余平方米。在山洞里经营火锅的曾德明,恰好是70岁的白米本地人。曾德明告诉记者,白米镇就是白米场,白米洞上方恰有古寺,atv,后改为学校,再后建成了宿舍楼。“但是,附近没有人姓胡,也没听说有人被抓壮丁去了台湾。” 寻访第2站 问路碾子山 曾德明对胡定远的寻亲举动很好奇,通过成都商报记者的微信,曾德明与远在台湾的胡定远视频通话。“确实是我们合江口音,应该是当地人。”曾德明根据胡定远提供的信息“碾子山”,突然想起他有个远房嫂嫂姓胡,好像已90多岁,就在距离白米洞不远的“碾子山”。在曾德明的带领下,成都商报记者找到碾子山的胡志全。但89岁的胡志全通过视频见过胡定远后,明确表示不认识。 接连两处没有找到亲人,电话那头的胡定远老人非常失望,情绪相当低落,甚至抱住脑袋,作痛苦沉思状。曾德明是个热心人,听说胡定远是抗战老兵,他决定和成都商报记者一起寻找老人的亲属。“说合江话,又知道白米场、白米洞、碾子山,应该是这一带人。”曾德明向当地好几个年长的胡姓老人打听,但所有人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寻访第3站 探访太慈寺 就在线索快要中断时,胡定远老人突然想起他曾在一个叫太慈寺的地方居住过半年,“在白米到望龙之间的太慈寺,那里有尼姑。”曾德明眼前一亮:距离白米镇不远,确有太慈寺,以前是很大一座庙宇。行车几公里后,成都商报记者在合江县望龙镇一个叫太慈寺村的地方被曾德明叫停。可是一打听太慈寺,当地村民像炸了锅:“太慈寺早毁了,现在只有太慈寺村。” 更让人失望的是,当地十数位村民证实,当地没有胡姓村民,也没听说有人在台湾。“要是他自己都记不得住址,肯定找不到了。”一位老人说。 “太慈寺虽然毁了,但是寺庙所在山体、地貌有没有变化呢?”成都商报记者决定不放弃,去实地看一看,再通过视频让老人认一认。78岁的太慈寺村民李世容自告奋勇带路,一路讲解太慈寺风物典故。李世容问胡定远记不记得寺里有口生铁大钟?胡定远经提醒,突然想起来了:大钟就在太慈寺山门处,打开寺门对面就是点“天灯”的小山包。“灯杆山?这就对了。”李世容说,太慈寺对面叫灯杆山,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会点灯。 寻访第4站 确认灯杆山 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村民口中的太慈寺,就是一大一小两个山头,寺庙所在位置已盖起五六座民房,对面“灯杆山”上也不见灯杆,只有一座小平房。 “这是太慈寺大门位置,这是石狮子位置,这座瓦房的屋基原来是寺庙大门和石梯,对面是灯杆山。”在摄像头前,李世容比划着向镜头那边的胡定远介绍太慈寺的风物,以期唤起老人的记忆。刚开始看到太慈寺旧址上建起的楼房时,胡定远在镜头前痛苦地摇头,好像这里并不是他少年记忆中的所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