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很绝望。” “早上很难起床。我只想蒙头大睡,藏起来谁也不见。我不想和任何人讲话。” “我觉得很无望,看不到任何好转的希望,也觉得没什么能够好起来。” 抑郁症,属于部分人知道、但很少人了解的一种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估计,全球有逾3亿人罹患抑郁症,约占全球人口的4.3%,近十年来增速约18%,其中中国有5400万患者。 根据北京安定医院院长马辛2015年在国家卫计委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法,我国抑郁症患病率各地区的差异较大,在1.6%-4.1%之间,早期发现和治疗率偏低。 4月7日,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国家卫计委都把抑郁症作为这一天的主题。 根据世卫组织定义,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其特点是难以排遣的悲伤和对本来热衷的活动了无兴趣,伴随着无法从事日常活动,时间可持续14天或更长。 抑郁症患者通常伴有以下症状:丧失活力、食欲改变、睡眠增多或减少、焦虑、注意力减退、优柔寡断、焦躁不安、自觉无用、内疚或绝望,以及产生自残或自杀的想法。 对于精神疾病的歧视,不止中国存在,世界各国都有这种情况,甚至部分患者自身都因此自卑自闭。 澎湃新闻(香港开奖直播)就此专访了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关于抑郁症,“我们聊聊吧”。 病耻感:很多人选择沉默 澎湃新闻:世卫组织为什么选择抑郁症作为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你个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抑郁症的? 施贺德:今年我们内部在讨论卫生日的主题时,决定很快就做出来了,因为我们认为这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意义重大的事情。 中国大概有5400万的抑郁症患者,和全球的患病比例比较接近,其中只有20%的患者接受了治疗。 做出决定后,我们很快就邀请了相关的医生、患者、家属等分享看法和意见。 20年前,我的妻子因为抑郁症去世,这件事我之前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提过,关注抑郁症也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关。 澎湃新闻:抑郁症患者近年来在中国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存在误解,认为抑郁症是情绪病,患者是精神脆弱,甚至部分患者不愿意承认自身患病的事实。你对此怎么看,其它国家是否也存在这种情况,存在对精神类疾病的歧视? 施贺德:当然,不止在中国,到处都存在。以我的祖国德国为例,在我年轻的时候,甚至当我还在医学院念书的时候,精神疾病都不是很能被接受,不是一个能轻易谈起的话题。这么多年过去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污名化精神疾病的情况仍然存在。因为病耻感,很多人选择默默吞下这个苦果。正是因为很多人选择了沉默,患者才没有办法正常就医。 最重要的一点:抑郁症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 世卫组织称,即使是在高收入国家,也有将近50%的抑郁症患者得不到治疗。平均而言,直播,只有3%的政府卫生预算用于精神卫生,直播,从低收入国家的不足1%到高收入国家的5%不等。精神卫生领域迫切需要政府增加投入。 澎湃新闻:为什么抑郁症患者群体这么庞大,近10年都在快速增长,世界各国投入的预算却不理想?患者接受治疗的比例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施贺德:原因主要有3个,公众对这个疾病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于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患者本人及其家人因此产生的病耻感;人力、资源在这个领域的不足。 澎湃新闻: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有哪些特性?个人、社会公共卫生体系能做什么? 施贺德:抑郁症不是一种特别明显的疾病,成因也不是单一的,遗传、压力巨大、处于应急状态(如失去非常亲密的家人、朋友)都有可能造成抑郁症。 谈论这个话题, 抑郁症患者及时找到人求助时非常重要的,及早治疗非常重要。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和其它疾病一样能被治疗。 公共卫生医疗体系也存在改进空间,首先需要做到能提供患者需要的服务。 澎湃新闻:一些刑事案件发生后,犯罪嫌疑人或者其家属,会申请进行精神鉴定,其中部分人会宣称曾患有抑郁症。2016年中国四川省一所高校的凶杀案发生后,犯罪嫌疑人的母亲就称其曾患有抑郁症,一度引发争议,你对此怎么看? 施贺德:这个需要澄清下,抑郁症患者通常是一种内心的孤独和动力缺失,并不是反社会人格,对于周围的人以及社会并不存在威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