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首都,集人口、资金、资源等万千宠爱于一身,无往不利的同时,各种大城市病也随之而来。因此,近年来,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北京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京津冀一体化的要求,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力争控制在2300万以内,城六区争取下降15%左右。 什么概念呢? 2016年底,北京常住人口是2172.9万人。要达到2020年的目标,只剩127.1万人的增量空间,也就是说,平均每年仅允许增长31万余人。 此时,原本被看作大城市病之一的房价高企,似乎却又成了疏解人口的一把利器。以房控人,以高房价进行筛选,留下想留的人。从市场手段来看,这是个理性经济的选择。对无数在这座城市里打拼的人来说,不断高涨的房价,则是一道冷墙。 去年“9.30”新政后,政府强调要大力推出自住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一是数量仍较少,而且主要是有条件地向户籍人口和鼓励发展产业人口倾斜。 由此,在“调控房价”与“以房控人”之间,就形成了一道非常拧巴的逻辑—— 房价调降了(其实能做到市长说的“环比不上涨”,就已经算是在降了),买得起房的人多了,还怎么疏解人口?不下狠劲调,房价涨得太快,舆论又是一片怨声载道。 何去何从,实在拧巴。 平衡 制定政策,本就是尽量求取平衡。 有接近北京某房管局的人士透露,目前有关部门一方面压着开发商的预售许可证迟迟不发,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过户预约号数量。佐之以媒体报道,读来耐人寻味——“过户大厅再现万元黄牛号”“在交易最为活跃的几个区域,刚刚签约的客户,预约过户的日期已经排到了下半年。” 伴随着北京疏解功能的同时,还有环京圈的猝不及防。据媒体报道,2010—2015年,廊坊在校小学生人数增长40%,成为中国在校小学生数量增长最快的地级市。截至去年12月,廊坊二手房均价为16118元/平方米,同比去年上涨128.85%,涨幅为全国之首。 当房地产网站《以房控人,环京圈未来前景看好》的标题吸引投资人眼球时,背后却是环京圈本地人的不堪重负,生活了多年的故土,如今以他们的收入,却再也买不起家门口的房子。 社会 有恒产者有恒心,这是官方在回应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时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无恒产者要怎么办呢? 经过过去数年的房价起飞期,有很多感叹“幸好我当年下手买了房”的人,的确值得庆幸,赶上相对较低的房价末班车,如今坐在高房价上,以房换房,部分抵消上涨因素,满足改善性需求,相对容易;然而,在一线城市,如今再毕业的大学生,或是迟迟未买房的,如果想这会再空手入市,高位接盘,绝大多数人已是有心无力。 也许有人说,在一二线城市无恒产者,可以到三四线城市购置房产嘛,这不是皆大欢喜吗?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atv,要支持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 但中国有句老话,“人往高处走”,一二线城市资源集中度高、房价保值增值能力更强的现实摆在眼前,人们改善生活质量、向资源集中城市靠拢的心也在增强,但凡有些能力想拼搏一番的,谁不想去大城市够一够呢? 有房者希望房价不停上涨,财富不停增值;无房者则急盼泡沫被刺穿,房价崩盘,天下大同。可以说,有没有房可能或者已经成为当下不同阶层的分野,在房价的持续上涨中,二者之间的分歧与鸿沟也在继续扩大,撕裂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共识。 今天挺火的一个段子这样说:“当清华北大的毕业的人都买不起房子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挤破头去买学区房呢?”其中的黑色幽默耐人寻味。而这,或许才是更持久深刻的,也是各方各面必须考虑和沉思的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