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黄坳乡刚刚从沉睡中醒来,乡电商服务站站主黄小华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身后,上百个装满当地土特产的包裹“堆成了山”,今天,它们将从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飞”往全国。 “从开业到现在一年多,寄出了1.7万多个包裹,价值160多万元哩!”拿着厚厚一沓快递单,黄小华告诉记者,这些产品大多是贫困户生产加工的,其中合作社入股的46户贫困户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井冈山18个乡镇乡乡都有电商扶贫站点,“前店后村”的电商产业模式带动2446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这是井冈山茅坪乡谢氏慎公祠,著名的八角楼就坐落其中(2016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电商扶贫,只是井冈山聚焦关键问题,与时俱进创新扶贫方式的一个缩影。 ——推进“产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井冈山通过重点打造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业种植加工基地的“231”富民工程,实现“一户一丘茶园、一户一片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 在柏露乡下陇村,65岁的孤寡老人陈了香以政府提供的1万元扶持资金入股金融合作社,按每年15%的比例分红,仅此一项每年就能增收1500元。 ——推进“旅游+”,变“单一为综合、过客为常客、潜力为实力”。坚持以旅游开发带动扶贫开发理念,大打井冈旅游牌,深入挖掘各地旅游资源,推进整合农业观光、农家乐、休闲度假等差异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为贫困群众开启了旅游脱贫的绿色新通道。 在茅坪乡坝上村,当地结合井冈山的红色培训,开设“红军的一天”体验教学,仅去年一年就吸引了4万多人前来培训。坝上村特困户肖富民说,去年,他家接待了850名学员,通过为他们提供食宿,纯收入就有1万多元! ——推进“就业+”,实现“一户一人务工,全家不再受穷”。探索开展公益性岗位扶贫,全市开发了857个村组公益性岗位,整合生态保护扶贫涉林岗位470个;发挥井冈山景区、城区、园区资源优势,共吸纳2694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对具有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给予免费创业培训和指导。 卢琼芳在自己的“农村e邮”服务站点内展示当地特产井冈红米(2016年2月2日摄)。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卢琼芳于2015年毕业后就回到井冈山下七乡家中。 新华社记者李贺摄在井冈山东上乡,贫困户林铁良从五十里外的深山中搬到集镇,用两万元就买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新房。同时,通过在集镇工厂打工,他每年还有1万多元的收入。“搬到这里不但住得舒适,收入也提高了!”他说。 此外,井冈山还通过全力推进安居,实现户户有其屋,通过落实兜底政策,实现人人有保障。 “井冈山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率先脱贫,还要为全国脱贫攻坚探索接地气、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新路,在新一轮脱贫奔小康中当先锋、占前列。”井冈山市副市长兰胜华说。 游客在江西井冈山写有“神山村村情简介”的木牌前驻足拍照(2016年3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赖星 摄 这是跨越时空的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力量之源 伫立在井冈山朱砂冲林场行洲村一栋古朴的老宅前,时光仿佛凝固。 房檐下,单字一尺见方的标语——“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虽历经近90年风雨,仍清晰可见、遒劲有力。 十五个大字,穿越时光,始终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最朴素的精神。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