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各界人士送别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图/视觉中国
性别:男 籍贯:安徽 终年:102岁 去世原因:病逝 人物介绍: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中科院资深院士,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和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中国航天四老”。 生前住址:海淀区阜成路 2月16日,八宝山。 虽已立春,北京仍以微寒迎接这个稍有特殊的日子。清晨的阴霾像极了千余名“航天人”的心情,他们排着队,穿过灵堂层层的花圈,送他们口中的“总总师”任新民最后一程。 任新民的家人静静地站在一旁,克制着悲伤。前来吊唁的人们走后,任新民的大儿子一下跪倒在父亲遗体前,放声痛哭,最后失声昏厥过去。 4天前,102岁的任新民逝世,从此世间再无“航天四老”。 事实也的确如此。 用炮筒做出第一个火箭模型 故事从任新民赴美开始。 1945年5月24日,任新民作别妻子和刚出生一天的儿子,踏上征途。在美国,他只用了四年时间,便获得了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任新民在美国的室友,后来的东北工学院院长李勋提起他赞不绝口:“在美国,除了维持生计打工外,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学习和钻研功课。” 1949年,任新民辞掉美国布法罗大学讲师职位,辗转数月,回到上海,并在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任新民第一次“搞”火箭。 当时,任新民用的火箭燃料是沥青,再加过氯酸钾作为氧化物。但是他得到的过氯酸钾颗粒过大,只能用“土法”,找人用碾子碾细,这算得上是我国第一种固体复合推进剂。第一个火箭模型则是用旧炮筒做的,还在湖面试验过,后来由于特殊原因,火箭试验被迫停止。 1955年,钱学森回国。当时,任新民已经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钱学森到哈军工参观时,与任新民有过多次接触。1956年,钱学森邀请任新民一起参与国防部五院筹建工作。 此后,任新民的名字就与中国的航天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时我们并不知道父亲是什么职业。”大女儿任之翔接受采访时说,“但后来发现一个规律,只要父亲出差几个月,我们国家就有一件大好事发生。” “没有他就没有我国氢氧推进剂火箭” “没有任老就没有我们国家的氢氧推进剂火箭,这样说一点都不为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这样评价自己当年的领导。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任新民多次担任试验与实用卫星通信工程的总设计师。1975年3月31日,我国卫星通讯工程“331”工程启动,任新民为工程总设计师,此后,人们开始亲切地称他为“总总师”。 龙乐豪回忆,在研制我国第一台搭载液氢液氧低温发动机火箭长征三号时,有一段时间液氢液氧低温发动机试车有些失败。当时国防科委负责人对任新民话说得很重,但任新民顶住了压力。 1984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试验通讯卫星,使用的是长征三号甲火箭,其中三级火箭使用了氢氧发动机。任新民后来回忆,这次成功,对他来说“算是一件大事完成了”,“因为发射地球同步通讯卫星是比较难的,上面用的氢氧发动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69岁时 90米高铁塔一层层爬上去看 任新民一辈子关心火箭发动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原所长刘国球说,任老深入实际的作风,对11所影响深远,“我们液体火箭发动机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主要是他的务实作风一直延续下来了”。 这种精神也影响了龙乐豪。他回忆,1984年,任老已经69岁了。当时他们在发射场合练,90米高的铁塔,任老一层层爬上去,每个地方都要亲自看,“看看火箭哪里有没有毛病,做到心中有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