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8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公告,确认2016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刷新2015年创下的最热纪录,而2015年本身就打破了2014年的纪录。全球变暖到底是怎么回事?气候变化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应对变化?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地球正在越来越热 海平面上升威胁人口稠密的海岸地区;极端气候易致病菌泛滥繁殖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2016年是我国自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三暖的年份,仅低于2015年和2007年。虽然年平均气温不是最高,但2016年我国气温仍创下了几项纪录。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研究员徐影表示,2016年夏季我国最高温突破了历史极值。从2014年起,高温日数逐年增加,2016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更是比往年多了3天。 从全球来看,全球平均气温比2015年高约0.07℃,比1961—1990年平均值高0.83℃,并高出工业化时代之前水平约1.1℃。 2016年还是全球气候充满极端状况的一年。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已经超过40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警示线,甲烷浓度也飙升破纪录,气候变化的长期指标上升至新水平。南极和北极地区的海冰面积缩减严重,打破最低纪录。俄罗斯、北极地区气温比长期平均温度高6℃—7℃。格陵兰冰川开始融化的时间提前,且速度更快,北极地区正以全球平均值两倍的速度变暖。 也许您觉得奇怪,升高1℃听起来不算多啊,为啥能引起很大反响?“升高1℃或2℃,指的是全球平均温度,具体到每个地区或国家,情况就大不相同。”徐影解释,全球平均升温2℃,对于地中海地区而言就是升高3.4℃,北极地区会升高6℃。徐影介绍,全球升温会引起海水膨胀、海洋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从而威胁到人口稠密的海岸地区,上海、香港等海滨城市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永久冻土在消融过程中还会释放甲烷。极端暴风雨发生频率增加,可能使低洼地带被淹没。当全球升温1℃—2℃时,发生极端高温的概率就可能增加10倍或更高,也可能使得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这就会导致该刮风、下雨的地方(时候)不刮风、不下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解释道。 由于气温持续攀升,开奖,我国京津冀地区的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都有减小趋势,发生静稳天气的概率增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对此颇为感慨,“我1982年来北京上学时,冬天是北风呼啸、寒风刺骨的,天气预报经常说有来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亚高原的强冷空气南下带来大风。但现在很少能听到这种预报,所谓‘一九二九冰上走’的情况也基本不复存在。风少了、不冷了,雾霾就没那么容易散。” 极端气候容易导致病菌泛滥繁殖,危害人类健康。例如,去年夏天西伯利亚地区因异常炎热导致冻土层融化,此前封锁在冻土下的炭疽杆菌被释放出来,导致俄罗斯一些地区爆发炭疽疫情。此外,全球变暖对地球生态系统最大的威胁,在于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人类面对大自然的变化往往无能为力,我们必须警惕这些变化。”潘家华说。 双重因素给环境“加热” 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增加是主因,厄尔尼诺“添柴加火” 这些年全球气温为啥持续攀升? 徐影表示,目前全球变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一方面,2016年的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加热了海水,使得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温度偏高。“这些热量通过能量扩散的方式影响其他区域气候,相当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又加了一把火。”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主要原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有主要贡献。虽然超强厄尔尼诺助推全球温度上升,但事件结束后本应“复位”的全球平均气温仍然高于历史平均值。专家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在2015、2016年气温破纪录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带来了约为0.2℃的增温,但变暖大部分因素来自温室气体的积累。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尽管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影响,影响全球温度的最大因素仍是二氧化碳排放。”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达60%—70%。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于人类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消耗的大量能源。温室气体带来温室效应,“在温室效应作用下,预计2016年—2035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可能比1986年—2005年升高0.3℃—0.7℃。如果不加控制,继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最高可能升温4.8℃。”徐影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