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其实就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下面的一个专业委员会,更像是一个同业学会,针对一些议题召开会议沟通研究。理事成员有十多人,除了理事成员,还会联系很多影评人。 主要工作就是沟通和交流,电影业界与影评界总有点“敌视”的感觉,业界很怕网络影评一骂就没市场了,所以他们之间也需要一些沟通。还有就是不同影评人之间的交流,倾听不同的声音。 北青报:交流太多,会变得“统一口径”吗? 张颐武:目前来看,网络影评非常活跃,不可能同质化。另外,委员会成立就是为了发出不同的声音。就像导演一样,每个导演的作品都不一样,每个影评人写的影评也都不一样。导演协会一直存在,张艺谋和贾樟柯的片子就变成一个样子了吗?(笑)作家协会一直存在,刘震云和莫言的作品就变成一个风格了吗? 评论者当然不会因为参加了一个协会,就写一样的评论,同质化不会因为学会的出现而出现。 谈“网络影评人公约” 影评人自律的基本底线不针对全体网民 北青报:这七大公约怎么起草完成的? 张颐武:其实就是委员会内部成员之间达成的共识,也没有太繁琐的起草过程,像“没看完电影不应该作评论,不应该使用网络暴力”这些都是基本底线。 北青报: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在网上发表影评会受到这七条的约束? 张颐武:当然不是,不是针对全体网民的,是委员会成员对自己的自律,作为一个影评人,这七条都是基本底线。 对普通观众当然不用这么要求。观众就算没看,直播,想吐槽两句也正常。但比如你是一个有一定影响力,可以影响一群人的网络影评人,那么起码你应该看完这部片子再发表意见。 北青报:什么样的人算是“网络影评人”? 张颐武:网络影评人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他持续在网上写影评,受到观众关注,目前来看这个群体还是很清楚的,主要是一些相对集中的意见领袖,他们是网民,同时也很有影响力。 并不是每个观众都是“网络影评人”,看完电影随便写一句喜欢或者不喜欢,那是普通观众的感想,不是影评人的影评。 北青报:公约中反复强调“专业”,直播,怎么样算是“专业”? 张颐武:对电影规律有一定了解,对电影的叙事方式、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方式有了解,能够作比较深入的分析。这和随性看电影的观众还是稍有差别的。我们希望影评人是有一些素养的,对电影的艺术、运作有一定了解。 谈“影评圈” 没有绝对的理想状态 北青报:委员会还有其他具体的工作安排吗? 张颐武:除了交流沟通,还有对网络影评的研究和思考,维护影评人的权利、保护版权等,会逐步展开。 北青报:以后会把“豆瓣”、“猫眼”这样的影评相关机构纳入进来吗? 张颐武:成立大会的时候豆瓣的人来参加了,参加委员会并不是说会妨碍,没有“统一”或者“约束”。无论是平台还是影评人,肯定希望自己的影评更客观,委员会就是交流的平台。 北青报:现在中国的影评环境怎么样? 张颐武:总体很活跃,网络影评这个新增量更显出活力,观众也非常期望好的影评。但很多时候,一些言辞激烈吸引眼球的影评,声音就很大,大家就能听得到。说的比较客观的,分析复杂的,就没人看了,这是网上容易出现的情况,确实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北青报:理想的影评圈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颐武:没有绝对的理想状态,就说说希望吧,能有更多不一样的声音,让观众得到更客观的信息,网络影评有更好的信誉。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小妹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内存 《网络影评人七大公约》内容 1.坚持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网络影评的良好氛围; 2.坚持实事求是的批评,不庸俗吹捧,不阿谀奉承,不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 3.尊重每一位观众喜欢或讨厌电影的权利; 4.尊重观众对电影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 5.坚持以专业的精神、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电影作专业分析,以理服人,增加公信力; 6.无论优劣,认真对待每一部电影,在没有看完全片的情况下,不正式发表影评; 7.坚决反对网络语言暴力,不用侮辱性语言谩骂、攻击电影作品、创作者和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