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记者提出查看2013年的低保名单,想了解早些时候当地的低保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没想到,淅川县的一名工作人员给出了我们这样的回复。 河南省淅川县民政局 工作人员:2013年我弄不出来,到现在都四年了,现有的我给你弄,以前的我弄不出来。关键问题是2013年的该死的死了,该取消的取消罢了。你们追着以前的没啥意义。 事实上关于低保的发放,国家早在2010年就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根据复查掌握的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及时按程序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低保金的手续,及时向社会公示,并按照民政部办公厅、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的通知》要求,做好所有农村低保档案材料的归档和保管工作。 30亩退耕还林款不知去向 村民存折莫名成为中转站 采访时,村民们拿出一份淅川县马蹬镇建湿地保护站的征地补偿协议,2007年,马蹬镇政府就以35个低保名额作为征地补偿款,将国家的低保金挪作他用。 常长建,是当年湿地保护站征地补偿的当事人,经历了当年征地的全过程。当年的征地涉及他所在村民组2.174亩耕地,现在他还保存着6本低保证,从2007年到2012年,他就是拿着这些低保证到信用社领钱然后分发给组里的村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淅川县,除了低保混乱,当地的退耕还林补偿款问题也十分突出。 今年63岁的王景华,是淅川县马蹬镇黄庄村的村民,他家里原来有2亩多地实施退耕还林,已经有两三年时间没有领过退耕还林补偿款。可是去年6月的一天,村干部却找到王景华,要去了王景华的信用社银行卡,说要用他的卡去领30亩退耕还林补偿款3750元钱。但事实上他们队根本没有30亩地。 后来村干部告诉王景华,是几公里外的陈店村有和他同名同姓的人,误将退耕还林款打到了他的卡上。然而,今年5月,邻村观沟村有人也找到王景华,再次要求用他的卡取钱。这一下王景华彻底迷糊了。![]() 事实究竟是怎样的,这3750元钱,是否真的存在呢?记者专程和王景华一起到银行打印出交易明细。在明细单上明确显示,2015年6月和2016年5月王景华的银行卡各有一次现金存取交易,金额都是3750元这30亩退耕还林款为什么会打到王景华的卡上?陈店村到底有没有和他同名同姓的人呢?记者赶到马蹬镇陈店村接连打听了多名村民,当地人都表示村里根本没有王景华这个人。 其实关于退耕还林补偿款,很多当地村民都向记者表示,自己虽然种了树,却没有领到补偿款。那为什么很多人种了树没领到钱,王景华名下的30亩退耕还林款是否真的登记在册呢?为此,记者专门赶到淅川县林业局。 在淅川县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调出了马蹬镇陈店村的退耕还林登记表,其中果然有王景华的名字,登记退耕还林30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