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原则性指导意见并未得到细化,且由于官方“孤儿药”定义仍未制定,“哪种药是孤儿药”的前提仍成问题,优先评审如何“优先”更是难以捉摸。 黄如方提到,不久前一家外国药企联系到他,咨询如何申请“孤儿药”优先审批。 “他们的药品在外国已经认定为‘孤儿药’,但中国没有官方的罕见病定义,‘孤儿药’认定也就没有标准可循。”黄如方说。 郑维义也向澎湃新闻表示,由于没有官方定义,如何确定一种药物是“孤儿药”,仍然需要企业和食药监总局去沟通。 医保支付:从地方上尝试探索 2014年8月20日,火爆的“冰桶挑战”点名传到一个特殊的接力者——国家卫计委官方微博“健康中国”。 一个小时后,国家卫计委用捐款的方式应战,成为第一个加入“冰桶挑战”的国家部委。 随后,全国20多家罕见病组织希望借此机会推动罕见病问题的解决,联合签署了给卫计委的“尽快给罕见病定义”的建议函。 但两年后的今天,罕见病在中国仍无官方定义,相应的保障制度也缺乏明确的根基,尚未建立。 丁洁则认为,不应太强调官方的罕见病定义。在她看来,一次性地将全部罕见病列入医保显然太不现实,一次列入部分病种、清单式的推进可能是当下可行性最高的方式。 身为罕见病患者和患者组织负责人,黄如方则认为,罕见病医保本身也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医保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逐步推进是相对靠谱的方式。但同时,还需要患者组织、医院、药企、政府部门整体协作,尝试搭建整体解决方案。 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尝试这类模式,上海市、山东青岛市此前都已将部分罕见病纳入保障体系,浙江省更是从今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将几种罕见病纳入医保。 上述几个地区,都是采取的单病种清单式推进,纳入的罕见病都有比较有效的药品和治疗方案。其中,青岛2015年初已将戈谢病纳入大病救助范围,其报销特效药的资金来自市政府专项资金,纳入大病医保后,政府承担70%的费用,剩下的部分由企业、民众和慈善机构一同承担。 浙江省则是为患有戈谢病、渐冻症、苯丙酮尿症的罕见病人提供医保。得益于经济实力,上海在罕见病保障方面发力更早。2011年,上海市红十字会的少儿住院互助基金率先将庞贝病、戈谢病、黏多糖病和法布雷病四种罕见病纳入支付范围,每人每学年最高为10万元。 国家卫计委和食药监总局近年来对这个群体也开始越发重视。 2016年1 月 4 日,国家卫计委组建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这也是中国的卫计系统首次直接解决罕见病难题。 国家卫计委曾明确表示,成立专家委员会,是为了加强罕见病管理,促进罕见病规范化诊疗,保障罕见病用药基本需求,维护罕见病患者的健康权益。 丁洁是专家委员会委员之一,她对澎湃新闻表示,委员会并不是实体机构,成立以来主要是就罕见病领域相关问题为国家卫计委提供参考意见。 谈到罕见病的医保问题,丁洁表示,自己对政府、企业、慈善机构等多方参与保障的模式比较认同。 此前丁洁曾呼吁尽快出台罕见病患者救助条例,保证罕见病患者的受教育、就业等权利,建立罕见病患者的救助机构和基金,完善和规范相关互助机构,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 “但鉴于当下的医保措施和医保资金压力,很难一步到位解决。”丁洁表示,将来很可能是以类似于浙江、上海等地的做法为样本,由地方先行探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