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男同群体被称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男同被污名化,和艾滋病画上了等号,男同社交软件也被指加速了艾滋病的传播,这让很多男同和防艾志愿者难以接受。就此,新京报记者对话了目前国内用户数最多的男同社交软件Blued创始人耿乐。 谈去污名化 新京报:有一种声音称,互联网社交APP加速了艾滋病传播。你怎么看? 耿乐:这是一种想当然的错误认识,没有任何依据和数据支持。艾滋病传播源于无保护措施的高危性行为和人们性安全意识的薄弱。前段时间我参加一个很多权威机构参与的艾滋病防治研讨会,现场国家疾控中心的专家就用统计数据对这一说法予以了明确驳斥,任何一个技术的进步都是双刃剑,我们要拥抱互联网、善用互联网。 新京报:2015年,艾滋病病毒的同性性传播占比达到27.6%,北京2015年新增人数中有82.32%系通过男男同性传播,该怎么看这些数据? 耿乐:首先,艾滋病是一种疾病,威胁全人类,男男人群虽然是目前我国艾滋感染增长较快的一个群体,但也是受害者。对这一人群和类似数据要以全面的观点看待,正视和重视。同时要关注中国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状态,不能仅以疾病的角度去关注他们;其次,艾滋病仍主要在异性恋人群中传播;再者,男男人群感染人数增长也与检测基数的扩大有很大关系。 新京报:一些时候,男同群体被称为艾滋病高危感染人群,甚至被直接和艾滋病画上等号。 耿乐:和各种媒体的片面报道、偏见信息传播有关,基本上只在艾滋病有关的语境中才出现同性恋,这是一个可怕的标签。说白了,就是没有科学、全面、正确知识的传播,什么是艾滋病、什么是同性恋,都没有搞清楚。 新京报:有哪些常识需要被厘清? 耿乐:同性恋艾滋病、同性恋同性性行为、高危性行为同性性行为、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同性恋不是疾病,不需要被扭转;高危性行为、性安全意识的薄弱、性知识的缺乏才是艾滋病传播的风险所在,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谈互联网防控 新京报:Blued如何对用户进行HIV防控和干预? 耿乐:利用软件内“预约检测”“公益平台认证”“公益直播”“群组、置顶动态、站内信、定期开机图、banner”等功能和各商业资源与版块,开展动员检测、防艾宣传和咨询、数据研究、反歧视倡导等工作。 新京报:效果怎么样? 耿乐:用数据呈现吧——相关预防HIV知识的展示已过亿人次、公益直播观看量已超过2000万人次、全国15个检测点每年为超过5万人提供免费专业的HIV检测咨询服务、软件内现有17988个防艾公益群组,每年向2700万用户至少群发10次与防艾相关的站内信。 新京报:淡蓝公益在北京有几个线下检测点?(检测方式,今年人数等) 耿乐:目前在北京地区与各疾控中心合作已开设了3个站点,在全国7个城市与当地社区组织合作开设了12个站点;检测方式有唾液检测和血液检测两种;今年1-11月,北京地区的淡蓝快乐检测室共为7000余人次提供免费的HIV检测咨询服务(其中近30%的来访者此前从未做过检测),共发现300余名初筛阳性。 新京报:这些检测点和疾控系统的免费检测有何不同? 耿乐:我们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基本上都是男同或经过专门培训和考核的男同友好人士,他们更了解男同和男同身份、更理解男同检测者的需求和担心,检测环境和条件也更隐秘。 A10-A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赵力 实习生 张彤 邱碧漪 摄影/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