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老人大军中,不少人选择了“退而不休”,他们或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或出于充实生活的目的,在异地重新寻找了一份工作。68岁的张坛秀当了一辈子裁缝,前些年她逐渐退下来休息了。不久前,她的儿子在广西贺州市区盘下一个早餐店,不服老的她又主动提出到儿子的店里做事,每天早上到附近农贸市场采购食材,有时候还帮忙收拾碗筷和收银。 “现在孙辈也不需要我照顾了,atv,虽然说我一个人在老家也能跟邻居的老人串串门、聊聊天,但儿子除了开店,平时还要忙别的工作,再说我现在身体也还算健康,所以就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哪天真要彻底闲下来了,那才真是‘活受罪’呢!”张坛秀说。 68岁的张国辉从公务员系统退休后闲不下,又到亲戚兴办的一家日化企业担任财务总监。前几年,这家企业在外地新建了一个厂区,他经常往返外地协调各种大小事情。虽然奔波但却乐此不疲。“退休以后闲得心慌,到企业做点事情算是发挥余热吧。最主要的是,这样才觉得自己还没有被这个社会遗忘,充满精气神地活着。” 关爱流动老人需形成合力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邹顺康认为,远离家乡,脱离了自己原有的朋友圈,大多数流动老人的生活都比较孤单,甚至孤独。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一些流动老人的异地生活或多或少会遭遇就医、社保等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邹顺康说,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给予充分重视,采取切实的行动,如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将地区社保普惠到流动老人群体上,尽快打破地区之间壁垒,实现异地医保等在全国的“联网、联通、联动、联保”等。 另一方面流动老人及其子女自身的因素也很关键。与父母相处,需要年轻人多讲孝道,遇到问题多与父母沟通,不仅关注老人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他们的精神生活,多一些陪伴。 专家认为,老年人口流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人口学、社会学、老龄科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等领域,当务之急是制定适当的社会服务方案,加大对这些家庭的支持力度,同时引入社会工作者参与提供相关服务,将这一群体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范围内。(半月谈记者 钟泉盛 陈国洲 吴小康)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