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男传艾病例占比从2007年的5%增至去年的31.1% 专家警示切不可尝试 “耽美”“卖腐”“基友”“百合”“BL”……在这些像“暗语”般难懂的词背后,大部分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同性爱”尤其是“男男性”的背后,一直潜伏着艾滋病毒传播的巨大风险? 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预防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广东当年有近6万人新发感染艾滋病毒,其中31.1%是由男男性行为传播的。 12月1日就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了,广东防艾工作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个比例今年还在上升。专家警示,“同性爱”尤其是“男男性”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巨大,切不可心存侥幸心理或图“新鲜”乱尝试。 个案:最恐惧的8小时 记者通过草根防艾组织认识了广州大学城某高校男生阿龙(化名),他告诉记者,自己去年经历了人生最恐惧的8小时。 阿龙是一名“男同”,经由某同性交友软件认识了另一男同,还是自己的师兄,两人越聊越开心,于是约定开房,发生了同性性行为。事后,阿龙才想起来问师兄“有没有艾滋病毒阳性”,其实当时带着调侃意味,可没想到,师兄竟立马回应“有!” 阿龙直言, 自己真是被炸蒙了——又不是陌生人,师兄怎么能明知阳性却坑师弟?! 阿龙平时一直留意防艾知识,马上告知朋友,自己有了高危性行为,并立即服药保护。专家告诉阿龙,如果不马上干预,哪怕一次无防护高危性行为,都可能感染艾滋病毒。 “男男性”感染艾滋病毒几率大 一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从事艾滋病防控的专家亲眼看着艾滋病从吸毒传播占大头,到如今性行为传播占九成以上,而男男性行为传播更是一年高过一年,几乎就是把静脉注射、母婴等血液传播的“份额”占完了还不止。 “男男性是最具艾滋病传播风险的行为。”该专家引述他的美国老师的话说,直肠与阴道的解剖发现,与阴道肌肉不同,直肠是“单行道”,“事故”(感染)的几率当然就大。 切莫心存侥幸小心“中招” “近几年的患者调查发现,相当多‘男同’对防艾知识知晓率高,‘中招’原因无非侥幸心理导致防护不足。”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广州乃至全省资深临床艾滋病诊疗专家蔡卫平说。 让蔡主任难过的是,不少“男同”患者坦白,了解男男性行为的传艾风险,却总是存着侥幸心理,想着“哪怕99%风险,我还可能是另外的1%”。事实上,不少患者真的是一次无防护男男性行为而中招的。 调查发现,三大问题导致“男男性”传艾风险高: 一是“男同”性行为的发生很多时候有“不可预见性”,事前并不知道在哪儿、什么时间会发生;二是“男同”多性伴的情况不少,甚至有的人同时与异性交往,加大了感染风险;三是“男男性”的难度高于“异性性”,因此,很多人不愿意使用安全套,或者使用时容易破损,或者使用大量润滑剂导致损蚀安全套。 专家密切关注“艾滋学生” 对于男男性行为传播艾滋病毒,防艾专家近年更关注一个特殊群体——学生,尤其是男生。 事实上,直播,从2002年广东发现首例“艾滋学生”以来,截至去年10月30日,共有630例学生确认感染,占报告总例数的1.1%。其中2014年报告学生感染138例,占当年总例数的1.8%。2015年,15~19岁组占报告总病例的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1.3%增加到2.6%,达153人。 仔细分析发现,在学生感染者中,大专以上学生占62.7%,大多因男男同性传播感染,男男传播比例超过70%;“艾滋男生”占比超过90%。 截至2014年年底,广州市累计报告青少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病例达231例,至少3例报告时在读高中。男男同性传播途径在学生病例中尤为突出,占比接近3/4。 专家建议 莫因图“新鲜”乱尝试 长期的临床诊疗中,蔡卫平发现,在真正的“男同”群体里,防艾知识的知晓率并不低,需要强调的是“不可侥幸”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男男性行为”。 在HIV新发感染的学生病例中,90%是通过男男同性行为感染的。蔡卫平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并非真正的“男同”,有人坦承只是“尝鲜”而已。也正是因为并非“男同”,他们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性教育应纳入学校教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