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长征史诗为20世纪的人类立下不朽丰碑,她熏染出的红色气质则成为片片红色故土世代追寻的精神家园。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老区人民带着顽强拼搏的长征精神再次列队集结,他们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初秋的阳光映照大地,于都县罗坳镇大桥古嶂移民新村美得像画一样。罗坳镇古嶂片区海拔500多米,为了让深山移民脱贫致富,于都县因地制宜,实施光伏发电产业扶贫项目,现在,古嶂移民新村每家每户屋顶上都安装了5000瓦发电机组,年发电量约7000度,年增收8000余元。 致富的脚步并没有止于这一个老区。湘西的十八洞村,随着习总书记的走访慰问名声远播。利用三年时间,十八洞村依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从远近闻名的苦穷“光棍村”蜕变为姑娘们都想嫁的“明星村”。 距离十八洞村两个多小时车程,就到了菖蒲塘村。村民们也在总书记的走访慰问中找到了致富经: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 与菖蒲塘村一样,作为苹果产业大县的陕西洛川,这几年也走出了“互联网+洛川苹果”的脱贫新路子,其中的洛阳村更是吸引了农村淘宝的进驻,成为全县运行淘宝第一村。苹果销售搭上互联网列车,果农收入有了显著提升。 花茂村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距苟坝会议会址不远,1935年红军路过,为此地种下红色“基因”。得益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完善,花茂村从极为贫困的“荒茅田”一跃变成“富裕村”。 与花茂村一样,短时间内脱贫致富的新农村在贵州遍地开花。在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七彩部落”的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1万余元,增至去年的超3万元;在板桥镇娄山关村,村民年均收入从10年前不足2000元,到2014年已超1.4万元。 沈家岭,是通往兰州的锁钥之地。67年前,为解放兰州,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殊死搏斗。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沈家岭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未来如何脱贫?先辈们留下的红色遗产,成为了他们奔小康的最大财富。未来三、五年,沈家岭将建成一座红色教育基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不仅如此,美名早已远扬的兰州牛肉拉面也给了沈家岭脱贫新灵感:通过深化劳动力技能培训,让贫困人口真正掌握致富的金钥匙。现在,建在村委会大院内的牛肉面技能培训班吸引了不少村民,他们跟着专业的拉面师傅学习牛肉面制作技能,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后,atv,这些曾经只能通过土地获得收入的村民,将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既要真扶贫,又要扶真贫。在这一片片曾经的红色故土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时代梦想正在实现。善良质朴的村民用温暖的笑容告诉我们:长征精神早已烙进他们的血脉之中,小康之路正在他们脚下延伸。 革命老区群众邀请记者们吃咸鸭蛋。新华网记者 刘琼不忘初心,走好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 80年前的漫漫二万五千里,抒写出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这一伟大壮举必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上。 80年后,长征已距离我们有些久远,于新时期,于新的历史起点,长征又是什么? 这一疑问,习近平总书记给出明确回答: 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是的,回望千难万险,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正是有了这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情怀,才有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胸襟和气魄。 岁月易逝,精神长存。英雄史诗,不朽丰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