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这样,文物部门制定了一个抢修方案,“在破损严重的部分上面,盖上一层‘保护层’。”丁辉说,全程8公里的修缮工程中,有的地方是修复,有的地方是加固,而这一段就是保护,大约一两公里,“材料是沙土,这样才能把破损的空隙填上,再加一层‘帽子’固定,并不完全是用砂浆和水泥来抹平。” 他也表示,方案是由专家勘察后制定,并由国家文物局在2014年审批的,“按照方案,这一段是不能按照修复的方式来做的,只能保护性修缮。” 修缮采用“专家制定的唯一的方案” 丁辉也承认,用这样的方式修完之后,他们就已经发现,这一段从表面上看起来并不理想,“这不是最近媒体报道了我们才意识到的,一年多之前,我们就开始反复勘查,并且想办法去改善了,确实修得不好看,我们也很纠结,因为这是专家制定的唯一的方案。” 既然文物部门已经发现了不足之处,为什么没有马上修改?丁辉说,文物修复是有一定规律的,不能刚修完就刮掉,毕竟专家制定的方案,是目前看来最适合的保护方式,而且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来检验修缮效果,以及研究相应问题如何解决,“要按修复程序走。”另外,北方的施工时间有限,只有八、九两个月的时间适宜动工。 施工方具备甲级资质且按方案进行 对这段长城的施工手法看起来较粗糙,施工单位或不规范,也是公众质疑的问题之一。丁辉对此回应称,本次修缮工程共分为三段,每一段的施工单位都具备甲级资质,来自沈阳及大连,整个工程也是按照方案来执行的。 对于目前的问题,丁辉表示,这段时间以来,专家已经多次到现场勘查调研,制定更好的调整方案,“现在还有人在现场,但这并不是勘查几次就能制定的,如果专家勘查后认为,目前的办法虽然保护了这段长城,但样子难看,那就来确定改善方案,随后我们会按照批准的方案来重新修缮。但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案,也只能维持现状。” 修缮后的小河口长城,其“铺路”效果引发公众质疑。 网友供图 专家说法 修缮流程应有制度层面保障 “小河口长城被砂浆抹平绝非孤例”,昨日,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向重案组37号(微信号:zhonganzu37)表示,类似此段长城修缮所有手续合规,结果却破坏了文物风貌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全国长城修缮并无统一、可操作的标准。 他介绍,目前长城属于各地分片保护,各地在修缮时的立项、设计、审批、施工等虽然会经过层层审批,但由于地方认识不同,对长城的修缮规划也不一样。 以小河口长城为例,按程序是经过县、市、省逐级上报修缮计划,直至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地方再逐级上报审批修缮方案。由于修缮方案是由地方邀请机构进行设计,所以就会出现各地最终修缮结果不同的情况。 因此,董耀会认为,长城保护急需的是出台全国统一的标准,根据土长城、砖长城、石头长城的不同类型,确定长城修缮方案。 同时,要确定设计、施工、监理、管理、自查和他查等流程规范,让设计方、施工方和专家都参与其中,“国家有个标准,修长城的人心里就有了必须遵循的政策和底线”。 长城修缮应以最小干预为原则 董耀会建议,应对过去十年来修缮的长城进行一次梳理和回顾,从而确定目前长城保护的现状和修缮方式。 他认为,应该尊重长城现有风貌,“不是修成过去的样子,也不是修成现代的样子”,而要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保护长城现在的样子。 同时,所有涉及添加的补砌、修补等措施,都要以长城的安全为目的,且与相邻部位墙体相协调,以此保护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现有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 修缮后的小河口长城,被指“面目全非”。 网友供图 链接 长城保护堪忧 最年轻的明长城完好段仅剩8%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