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些海外分校还有许多障碍需要考虑。老挝苏大的学费是老挝本土大学的5倍,学生在老挝学习一年后,会转到苏州本校学习,学费也会更贵。2013年开始的永久性校园建设,也因用地争议而受到了阻碍。学校计划未来10至20年内招收5000名学生,但2014年只招到了50名本科生和100名夜校生。《外交政策》认为,该校的规划建设主要是为了凸显这一项目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实际的招生预期。 中国的高校还有更多的野心。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一座150英亩的中国校园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地上拔地而起,这就是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这所学校的建设耗资3亿美元,且受到了中马两国的共同担保。 厦大马来分校校长王瑞芳说,学生们的积极性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期,尽管今年2月份的第一届学生只招到了187人,远低于到2020年从中国及东盟国家招收5000人的预期目标。王瑞芳也坦言,该校与马来西亚现存的众多高校竞争也是一大挑战。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称,随着学校的发展,他希望厦大马来分校能吸引东南亚各国的学生,打造一个“跨文化”校园。厦大马来分校开设的课程中,有80%是用英语授课。有人认为,鉴于当地马来人与华人的历史关系,授课语言和对当地华人社区的依附程度可能会影响该校软实力的提升。但厦大马来分校的一名马来籍学生告诉《外交政策》,这所学校吸引他的地方之一是: “目前在各个领域,中国都在崛起成一个大国。所以,又何妨尝试一下这个国家的一流高校呢?” 让更多的年轻一代接受中国价值观,对中国来说是一项长线投资,因为这些年轻人中不乏未来的国家元首,可以为中外两国带来更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现任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 特肖梅(Mulatu Teshome)在北京大学完成了大学学业,当上总统后,穆拉图在埃塞俄比亚积极引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哈萨克斯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Karim Masimov)曾就读于武汉大学和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atv,也是一位亲中人士。 如果中国的海外高校能吸引更多外国学生,那么未来国家元首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可能性也会随之提高。 在中国国内,人们对这些“走出去”的中国高校也褒贬不一。有些人把这视作祖国影响力提升的体现,为之感到自豪。在微博上,一位中国科技大学的学者认为,厦大马来分校的设立有助于消除马来西亚政府几十年来对华人的种族歧视。 而有些人则批评,高校“走出去”的选择权在学校或政府,而不在学生或教师,并认为这些“全球化”尝试最终会徒劳无果。有人在网上评论:“目前中国的大学并不具备‘国际化’的基本条件。” 还有一些中国人认为,支持高校海外办学需要政府资金支持,这会让用于本土建设的教育资金流向国外。高等教育策战协会主席亚历克斯·厄舍(Alex Usher)认为,尽管海外分校可以有效提升高校软实力和形象,但前提在于“你愿意牺牲大量金钱”。《外交政策》认为,中国的高校目前并没有表现出过度担心未来收益的样子。厦大马来分校称,该校将汇集一切资金,用作在马来西亚的奖学金及科研经费。 这些中国海外高校的目标学生目前定位尚不明确。有人认为,这些学校更像是为中国学生出国学习提供的校区。例如,同济大学弗洛伦撒校区一项春季学期项目就招收了29名中国学生。而全球创新学院等则会有更多元的生源。 《外交政策》分析称,近期,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中国教育机构的宏大计划,高校“走出去”一些初期的成功经验将成为重要的风向标,决定中国领导人是否希望把中国高等教育作为塑造中国形象的一部分。 (编译:邵景楷)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