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也是一场赌博。”两位今年已做过其他影片保底的发行方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咨询时给的答案,之所以对今年流行更甚的保底发行模式持有保留意见,根本是《美人鱼》的成功并不容易复制。 2015年,周星驰的《美人鱼》的保底票房16亿元,史上最高,一度引发山呼海啸般的质疑。但这部影片最终以33亿的票房拿下了中国电影票房冠军。然而,这样的合作必定是有赢也有输,保底失败也有先例。 《一步之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让子弹飞》的成功,让不少人在影片未上映时对其前景一片看好。没想到最终上映时却引起巨大的口碑争议,最终票房止步5亿,让一开始就做了巨额票房保底的发行方简直“哭晕过去”。 这些失败的案例还有,《太平轮》8亿元保底仅得6亿元票房、《叶问3》10亿元保底只获8亿元票房,以及3亿元保底的《梦想合伙人》只收到8000万元票房等失败案例。 “我不看好保底发行,这个是非理性的行为,往往在保底发行中出现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有互联网巨头旗下影业公司电影业务部总监表示。 诸多资深电影人认为,今年几部保底发行同样表现不佳,除了电影市场本身遇冷的诸多问题外,保底发行对影片的宣发费用降低也是一个问题。按照常理,一部电影的宣发费用基本与制作成本是1:3,有的不相上下,若影片保底发行,所以压力就是拿出提前支付票房的保底发行方承担,已付出高价的发行方会不会再拿出巨资去做营销就得看对影片与整体环境的考量。 中国电影目前普遍的分账原则是除去3.3%的特别营业税以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基金,剩余的91.7%为电影的可分账票房。在可分账票房中,作为放映场所的影院拿走57%,开奖,制作方和发行方拿走43%。然而这43%,还需扣除发行代理费、营销成本等,剩下的才是可供制片和投资方共同分享的净收益,而且具体能分到多少还需要由各自当初的投资金额决定。 一般情况下,发行方会拿到2%-6%的可分账票房。而如果发行方承诺发行保底,即发行方跟制片方签订一定金额的保底合同,由发行方预先垫付票房,保证在任何票房情况下制片方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票房超出预期,发行方在票房达到一定基数的情况下得到的可分账票房比例较高,出品方获得的就相对较少。 这样的模式使得赌博一般保底发行方也会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将影片的收益率做到最大,这也就是《叶问3》最终疯狂的真正原因。 单就《大闹天竺》而言,营销费用似乎可以省去很多。该片之前定档12月24日,目前档期并未受到影响,据媒体报道,王宝强离婚案开庭时间在三四个月以后,那时候恰好属于《大闹天竺》上映期,而一部电影上映的宣传期基本是上映前两三个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