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沙璐) 2015年各行各业共有112个“热词榜”榜单,平均每3天就有一个“热词榜”。5月31日上午,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报告指出,虽然各行各业都推出了“热词榜”,但必须警惕以“热词”为噱头,实际为消费者设置营销陷阱的评选活动。 教育部、国家语委两部门第11次向社会发布了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各行各业共有112个“热词榜”榜单,其中专家排榜11个,网民排榜12个,计算机排榜18个,专家与网民排榜71个,计算机与人工结合排榜4个。这些榜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涵盖了影视、音乐、体育等几十个行业,比如“2015餐饮热词”、“2015医药行业十大热词”等。 2015年,热词热语势头不减,一大批反映社会百态的词语活跃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廉”“互联网+”“恐”“反恐”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以国内词为例,2012年是“钓鱼岛”,2013年是“正能量”,2014年是“反腐”。 报告指出,之所以“热词榜”热的快、影响面广,这与媒体的推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新媒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报告认为,“热词热语”、“网络流行用语”等民众共同关注的各类榜单,是当下社会的真实反映,比如在这些榜单中,多数都有“互联网+”,而在“2015餐饮热词”中,“外卖”占据了榜首。但同时,报告也提醒:各行各业都推出了“热词榜”,必须警惕以“热词”为噱头,实际为消费者设置营销陷阱的评选活动。 据武汉大学教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栏目主持冯学锋介绍,现在社会及民众都比较关注热词榜排名,这使得排名成为一种资源,也引起了一些企业和单位的关注。因此,可能会出现利用“热词榜”进行营销的行为,通过网络传播,让公众误以为数据很客观及可靠,但其实是营销广告,这不合规范的,因此应该尽早重视,包括“热词榜”的数据如何取得、如何利用,都应该得到规范。 作为报告的栏目主持,冯学锋表示,近年来“热词榜”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绝对数量越来越多,不仅有比较正式的排行榜,还有很多自媒体及个人的非正式排行榜,显示了全民上阵、专家与网民互动、人工与计算机配合等特点。二是各行各业都越来越重视排行榜,今年的排行榜分布广泛,过去只有政府机关比较关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