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气囊制造的两大核心技术——ECU和传感器,仅被德国大陆、德国博世和高田公司少数几家零部件厂商所掌握。而作为全球安全气囊三巨头之一的高田气囊,和瑞典奥托立夫公司以及天合汽车集团(TRW)又是仅有的三家能够独立生产安全气囊的公司。其中,奥托立夫(Autoliv)是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制造商,占有约40%市场份额;高田和TRW紧随其后,分别占20%的市场份额。 也正是因为众多汽车企业,特别是日系品牌对于高田公司的重度依赖,在气囊事件逐渐恶化的数年里,高田公司一直有恃无恐。随着高田的没落,安全气囊市场的格局也受到了影响。高田短时间内的市场份额势必会被奥托立夫和天合所瓜分,但由于气囊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一般企业难以进入,因此整体供应链的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在这些汽车安全系统生产商逐渐走向垄断趋势时,汽车气囊的生产标准却仍存在一定的界限模糊,比如气囊生产有国际的ISO标准,但安全气囊由传感器、电控单元、气体发生器、气囊、续流器等组成。至于分责到传感器、电控单元等电子设备,至今尚无统一标准,这是安全气囊危机背后更应该引人注意的。 据《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