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9日电 (宋宇晟)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根据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起草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其中提出了很多鼓励阅读的措施,并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2013年两会上,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邬书林联合逾百位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建议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提案。当年8月,全民阅读立法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 时隔近3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公开征求意见。现在,“全民阅读”的状况又如何了? 资料图:网上热传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某新华书店店员“赶孩子”的视频截图。 创新之举让阅读正变得方便 今年1月,一段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某新华书店店员“赶孩子”的视频让“该不该在书店看书”成为热门话题。这一方面事关对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书店的经营状况。 看似两难的问题,杭州两家新华书店给出了一种解决办法。 自2016年元旦,杭州图书馆联合杭州两家新华书店,推出“悦读”服务。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悦读服务就是将采购员选购图书的"专属权利"交给读者,读者在杭图找不到的书,可以直接到新华书店去"借书"。” 在杭州,看书、借书正变得越来越方便。据报道,实行一个多月来,读者在杭州新华书店参与免费借阅的书籍超过8300本。 事实上,此类实体书店的创新之举近两年并不鲜见。2014年就有一批实体书店办起了24小时书店。这一年8月,来自北京、杭州、深圳、广州、西安、青岛、郑州等地的11家24小时书店还建立了“全国24小时书店联盟”。 图书馆变成“大型自习室” 看书方便的同时,读书正呈现功利化的趋势。 今年1月,《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调查了中国高校图书馆的使用状况。该报道指出,如今的图书馆“在很多大学生心目中就是个大型自习室”,“其原有的功能渐渐被遗忘了”。 报道中,西南某高校图书馆的一位副馆长说,“我们学校这两年书籍是越来越丰富了,可真正来图书馆借书、阅读的人却越来越少,更多的同学只把这里当成自习室了。” 对此,有媒体指出了症结所在,学生忙于学习,阅读的图书大多都是教材教辅类,有学生坦言“看点课外书就像做坏事”。“只读有用的”已成为不少大学生阅读的信条。 对此,作家刘醒龙曾表示,能够立即指导实践的书其实价值有限,有价值的内容永远不是功利主义的成功学抑或厚黑学。让人终身受益的书可能正是那些早年读时“无感”,看似无用的“闲书”,这些书往往是“越品味道越浓”的好书。 不过也有不同意见,作家刘震云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一个人读专业技能书,对他谋生手段有所帮助,功利化阅读也就无可厚非,毕竟任何事情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碎片化、娱乐化的浅阅读颇为火热 而对于都市白领、蓝领们而言,每日操劳,早出晚归的生活,没时间阅读似乎不难理解。但同时也有媒体指出,一方面是不少人认为没时间读书,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娱乐化的碎片信息却非常热衷。 2015年,中国国内首份《中国城市阅读指数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手机等阅读介质的兴起,阅读外延明显扩大,网民阅读的第一途径是手机。从报告中的“网民阅读指数”来看,手机作为新兴移动阅读方式,影响力已远超纸质书,甚至电脑。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升国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社交阅读呈现出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的特点,在内容深度系统性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并不能完全取代深度的纸质阅读。 对此,文化学者朱大可曾表示,当140字的微博和短资讯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呈现形式,中外学术界曾陷入深深的忧虑,短消息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很多思维都面临“碎片化”的危险。 不过,徐升国也说:“鉴于此,我们可以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将深阅读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有机结合,平衡发展,这才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一大挑战、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大家对自己的阅读状况也不满意”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综合阅读率为78.6%。对此,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升国曾表示,这意味着有78.6%的人有阅读行为,包括阅读图书、期刊、报纸、手机、网络在线等,同时反映了有21.4%的人什么都不读。 徐升国曾向媒体介绍称,从2005年至2014年,中国的阅读量基本维持在4.5—4.7之间,2014年国人年均阅读是4.56本,远低于发达国家的阅读量。据统计,日本的阅读量约9本,韩国约11本,美国约7本,法国约12本。 “大家对自己的阅读状况其实也不满意”。徐升国说,在调查中超过50%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不够,只有两成的人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 深究其因,他认为,除了人口基数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外,目前阅读公共服务存在严重不足,图书馆并不普及;而根据统计,中国有超过六成的人希望参加读书活动,这个数据甚至超过了读书人的比例,社区读书会需要推广。 “阅读氛围的营造,需要靠每一个人”,徐升国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