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精彩的文化活动外,数组大型人文景观也与游客见面。大型山体景观“福”出现在虎头山上,市民从四环路上就能远远地看到这一景观。该山体景观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由百余名工作人员同时缝制,耗时三天完工。 “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祝福天下百姓在新年新春福气临门、平安吉祥。长10米、直径6米的全国最大“福鼓”一直是最受游客喜爱的景观,今年春节,再次屹立在八大处门区迎客。钢架结构、木质鼓皮、彩绘包面使整个福鼓鲜艳夺目,鼓面的“福”字更是熠熠生辉,令游客赏心悦目。 大肚弥勒佛微笑祝福。在公园二处广场,一尊“金光闪闪”的大肚弥勒佛,开口笑迎八方游客,给人们带来福气与祥和。另外,99只吉祥“猴”、万盏红灯笼等景观将三山八刹装点得格外喜庆。各寺庙内还推出挂吉祥牌、请如意符、搓“龙洗盆”、打金钱眼、敲吉祥钟等一系列传统祈福活动。 >>服务设施 用餐:公园内招仙餐厅、柳溪山房广场东侧小吃区 品茶小憩:园内三处、五处茶社供游客品茶小憩。 停车:八大处准备近2000个停车位。 公交出行:347、958、389、598、972路直达;地铁1号线玉泉路站389路直达,八角游乐园站598路直达,苹果园站972路直达。 自驾车:西五环八大处出口,沿途有路标,5分钟即到。 非遗人物 中幡传承人连续多年亮相 透过人群,离着老远,就能听见响亮的铜铃声,大年初一的地坛庙会上,非遗中幡的第四代传人付文刚和徒弟们气势十足的天桥中幡表演,吸引阵阵掌声和叫好声。付文刚已连续多年在地坛庙会上表演中幡。 中幡,起源于古代皇家打仗用的帅字旗,清朝时叫礼部大执事,后来流入民间改叫中幡,而耍中幡也成为老北京天桥的一项绝技。54岁的付文刚,正是天桥中幡的第四代传人。 历史上,天桥“宝三”的中幡和摔跤最有名,而“宝三”的中幡绝活仅有一个传人——付顺禄,付顺禄又将中幡的看家绝技传给儿子付文刚。随着天桥中幡和天桥摔跤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付文刚成为两项非遗文化的传承人。 多年奔走成立民俗艺术团 1985年,付文刚在地坛庙会上初次亮相,就获得了肯定。1989年,父亲付顺禄突发疾病卧床不起8年。付顺禄在临终的时候,拉住了付文刚的手。“你别光顾着挣钱,这事(中幡)别给我丢了,得传承下去。” 经过多年的奔走,有着浓厚天桥情结的付文刚在2002年,成立了“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艺术团不仅有中幡、中国式摔跤的表演,也有五彩戏法、拉洋片、双簧等老天桥绝活。在付文刚的带领下,中幡登上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60周年大庆等多场重大活动的演出现场,在印度、埃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也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说到非遗的发展和困境,付文刚说一个是传人断代,还有一个是没有排练场地。“中幡表演不同于其他,排练需要一个大型的场地,又是杆、又是旗的,但是多年来我们没有场地,没有排练,只能是在演中练,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没有创新。我父亲说过,没有创新就没有活路了,表演就那点时间没有新东西出来是不行的。” 为了传承收外姓徒弟 老北京的民间艺人,向来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绝艺是一脉单传,传男不传女,这就更别提还要传给外姓人。但是为了能让这天桥的绝活传下去,付文刚决定,收外姓人当徒弟。 但如今付文刚的大徒弟已经40多岁了,最小的徒弟也30多岁了,“30以下年龄的就断档了,没有人来练了,将来怎么办。”付文刚充满了忧虑。 “我6岁开始学中幡的,耳濡目染会有一些责任感,毕竟是家里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到我这辈儿,把这个失传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