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春意盎然,春暖花开……形容春天的语句非常多,关于春天养生的话题也有不少,有春季养肝的,有春季防湿的,等等。今天要说的是关于“春捂”的那些事。
初春 乍暖还寒需养阳 什么是“春捂”?,“春捂”的说法由来已久,简单点儿说,就是在春天的气温刚刚转暖之时,不要过早脱掉冬衣。也就是不要过早脱下羽绒服、厚毛衣毛裤或保暖内衣什么的,让这些衣服在身上多停留一段时间,从而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初春那种乍暖还寒的状态相适应。 为什么要“春捂”?沈佳说,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春夏养阳”的论述。其中的春天养阳,说的就是初春季节,自然界的阳气升发才刚刚开始,天人相应,所以对应来说,人体内的阳气经过一个冬天的储藏、蓄积,也慢慢处于一种开放、升发的状态,这种状态,中医称作“少阳”,指的就是阳气较少,不像到了夏天阳气较旺。 所以,对于这种初始的阳气需要保护,那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穿衣服,就是将厚的或者带有保暖性能的衣服在身体上多穿一些时间,多捂一捂,从而保护这弱小阳气。这样,到了夏天就能够适应那种炎热的气候了。 春捂 适应初春的气候 “春天孩儿面,一天脸三变”,说的就是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一方面指早晚冷,白天热;另一方面天气忽冷忽热,不停地在变化。如果盲目地脱下冬衣,就难以适应这种气候的变化。所以,适当地“捂”一“捂”,有助于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沈佳说,民间有“寒从脚起”的说法。其实这与中医的理念十分符合,或者说就是中医的理念通俗化的一种语言表达罢了。大家都知道,热升冷降,在人体内部,也有这种现象:阳气向上走,寒气向下走,所以寒气容易聚于脚上。初春季节,阳气刚刚开始升发,早晚还比较寒凉,这时寒气就容易向下走,容易“寒从脚起”,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急于穿凉拖鞋,要穿保暖的袜子、鞋子、裤子,避免寒从脚起。 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尤其是一些老弱病幼,更加不能适应这种多变的气候变化,容易出现上述状况。 从医学角度来说,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这是人体的本能。而人体想要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春捂 该如何捂 “春捂”也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首先要把握好“春捂”的时机。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关节疼痛等,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就会有相应的症状出现。而青光眼、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在冷空气过境时其发病率也会骤然增高。因此,“春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一两天,晚了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把握好“春捂”的气温。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只要温度在15℃左右或以下,那么就表明需要适当的“捂”一“捂”了。 “春捂”时要注意昼夜温差。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而且昼夜温差也比较大,一般来说,在日夜温差大于8℃时,也需要本港台直播们适当“春捂”。 那么,到底“春捂”应该“捂”哪里呢?前面说过,“寒从脚起”,所以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对于女性来说,现代有“要得俏,冻得跳”的说法,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比较注意美丽、打扮,但不管天气、气温如何,衣服穿得越来越少,对于健康是有影响的。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如痛经、盆腔炎等。 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所以,适当“春捂”,可以减少发病的几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