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连接着生产,一头接连着消费,内贸流通甚至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血脉与神经,atv,但是这条血脉与神经也是横亘在它们之间的一道鸿沟。 近日,商务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内贸流通行业下一个5年发展的顶层设计。《规划》从多方面提出了降低流通成本的具体举措,这些举措将来都会对降低流通成本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质量和效率是‘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比如提出促进流通集约化发展,包括增强骨干流通企业竞争力,提升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推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有序发展平台经济,有利于通过提升流通集约化水平,降低流通过程中的组织成本等。”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历经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物流大国。铁路货物发送量、铁路货物周转量、港口吞吐量、道路货运量、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等均居世界第一。但物流大国却不是物流强国,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成为了一个难以攻破的问题。 此前,国际公认的物流成本衡量标准就是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持续徘徊于18%的高位,而2015年,这一比重已经降至16%,仍是美国的两倍左右。 “中国的物流企业和欧美西方的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都是传统企业很强,而我们都是小、散、乱的企业。”亿海蓝(北京)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韩斌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的物流成本很高,但中小企业却不挣什么钱,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而中国物流行业的这个困境,主要是因为没有形成集约化。“国外传统物流做得很强的都是第三方物流,国际化的全程物流,是门对门的价格,直播,其中的利润很高。而中国却拆散成了各个环节,成本很高,又要拼价格,所以生存状况较差。”韩斌表示。 张威表示,我国内贸流通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区域城乡不均衡问题,有线上线下不协调问题,有供需不匹配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地方是要按照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国发49号文的要求,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对此,《规划》进行了集中阐述,如完善流通领域法律体系,提高综合监管执法水平,加强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升行政服务便利化水平等。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负责人也在解读该规划时表示,“十二五”期间,内贸流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但是,也存在着流通效率低、成本高,市场布局有待优化,实体商业转型缓慢,供应链发展水平不高,内外贸联动发展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而“十三五”时期是内贸流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规划》围绕流通升级战略,提出了消费促进、流通现代化、智慧供应链三大行动,积极推进流通创新发展。 内贸流通升级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成为了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如果流通成本可以降低,也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动能。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内贸流通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内贸流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进展,全渠道经营成为主流,现代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大流通、大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流通转型升级包含的范围较广,‘十三五’规划针对实体商业转型缓慢、线上和线下边界更加模糊、商旅文娱跨界趋势愈发明显的现状,在九个主要任务中的第一个就提出要推进实体商业创新转型。”张威表示。 张威认为,特别是创新转型要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规划》鼓励商旅文娱跨界融合发展,增强体验和服务功能,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拓展精准营销、真实体验、个性化服务等。同时商业企业要加强品牌意识,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以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 近年来,降低流通成本为企业减负、加快建立高效、快捷和智能化的物流体系已成为我国政策重点推进的领域之一,也接连出台了不少政策。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物流业运行效率和发展质量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6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煤炭、冶炼物资等传统行业物资运量同比下降,而医药、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电气机械等高技术产业物流则出现了较大增长,与此同时,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56.7%;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也比上年回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已经降至14.6%。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