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早就心怀不满的数千名欧洲民众走上街头抗议TTIP。贝塔斯曼基金会委托民调机构YouGov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德美民众对TTIP的支持率暴跌:仅有17%的德国人认为TTIP是好事,美国是18%;而在2014年时,德国的支持率还是55%,美国为53%。 法国和德国的一些资深政客也表达了对该协定的保留意见。这其中固然有英国将在6月进行退欧公投、法国和德国将于明年进行大选的政治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是否真正给欧洲低中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一些欧洲国家,这甚至成为了政客们上位的口号和手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化就不得人心了。早在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时,“去全球化”(deglobalisation)就经常性地出现在新闻标题中。 上月24日,奥地利极右翼党派在该国首轮总统大选中出人意料地获得全面胜利,无疑是民粹主义冒头的一个信号。而明年的法国大选中,同样是极右翼的法国国民阵线领导人勒宠将会挑战现任总统、社会党领袖奥朗德。而在德国,面对极右翼的德国新选项党(AfD),默克尔领导的中右翼联盟也在逐步失去支持。这些政治趋势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曾经热忱推动全球化的西方强国一度将这种策略视作扩大国家财富和影响力的手段。可惜的是,它们未能有效、恰当地应对伴随全球化而来的不可避免的经济冲击。比方说,长达20年来,民众实际收入的停滞。还有一个伴随全球化而来的致命冲击是全球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长期影响。 民粹主义者乘机向心怀不满的西方中产阶级民众警告说,过去30多年来所出现的经济趋势仅仅是来自亚洲的廉价劳动力和富裕世界劳动者展开直接竞争的第一波潮流,更大潮流还将从亚洲和非洲涌来。西方中产阶级的收入停滞现状或许还将维持50年,或是更长周期的衰减。 被错怪的全球化 只有在为所有人创造机会、带来好处的情况下,全球化才是可持续的。 欧洲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且短期内或许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就业岗位流向海外、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养老体系正在变得不堪承受等。政府在构建综合社保体系时所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的挑战。 全球化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只是,拥护全球市场自由化的人也应该承认,欧盟一体化和全球化在欧洲产生了不少“输家”。这两项计划的初衷本来是:大家的境况会更好,没有人会变糟。 实际上,自由贸易并不会直接牺牲就业岗位。之所以会有“输家”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带来的益处分配不均衡。全球化在欧洲成为相当一部分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是因为比起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的特定政策、日益增长的退休和医疗保健需求等种种需要“连根拔起”才能解决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全球化”是一个更方便的责怪对象。 还是那句话,全球化不是根源。各国政府必须对人民心中那种不安全感的来源更坦诚些:欧洲需要削减福利和税收,并改善劳动力流动性,以吸引年轻劳动力。鼓吹保护主义并不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对切身的长期利益做出更大努力的理解。这需要富裕世界大规模的政策性重新分配。 全球化令西方社会承受重压。欧洲无法也不应回避这一问题。对欧洲国家领导人而言,最大的挑战或许在于确保更平均地分享全球化硕果,同时不要削弱企业的获利能力。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不仅将伤害经济增长,更可能导致社会凝聚力崩溃,其政治影响相当深远。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