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经济周期就如同四季轮替一样,在市场经济体中周而复始,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分为衰退期、复苏期、扩张期和紧缩期。从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企业违约的情况常常跟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同向变动。 我国典型的强周期行业有大宗原材料、能源、工程机械、船舶、房地产等,弱周期行业有食品、医药、教育、交通运输、公用事业(2245.969, 2.33, 0.10%)等。通常情况下,在经济的上行期(即复苏与扩张期),强周期行业首先得到繁荣发展;而在经济下行期即紧缩和衰退期,强周期行业则首当其冲。据统计,很多强周期行业中的违约企业的风险萌芽都起始于经济下行阶段,系统性风险逐渐导致的经营压力的阶段称为违约风险萌芽阶段。 2.风险积蓄期:管理层经营不善、投资决策失误等内部因素的诱发下,违约风险逐步显性化。 经济下行带来的部分行业系统性风险升高以及经营压力,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违约风险。统计发现:起决定性作用的通常是内部因素。在内部风险诱发因素的作用下,经济下行、行业不景气等系统性外部风险因素逐步转化为盈利能力下降或亏损等实质性内生风险。这些风险诱发因素包括管理层动荡或能力不足导致的经营恶化,盲目多元化经营或扩大投资导致的流动性捉襟见肘。 在风险积蓄期,由于信息滞后、财务粉饰等因素,导致财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违约企业的实际情况。但各类负面消息已经不胫而走,企业进入了多事之秋。经过对目前国内违约发债企业样本在违约前的经营数据和负面事件的跟踪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违约企业在违约前都发生过各类重大负面风险事件。例如,中科云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违约前曾连续更换包括董事、副总裁、独立董事等在内的多名高管层人员;曾于2014年8月因半年报有重大偏差致歉、财务总监辞职;2014年10月12日,公司因涉嫌证券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涉嫌虚构利润。 3.风险显现期:在长期盈利能力降低、债务集中到期、融资困难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流动性紧张,并形成多因素之间的恶性循环。 经过了由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导致的风险萌芽期和由内部经营因素导致的风险积蓄期,高危企业为了摆脱困境绞尽脑汁。如果依然无法改进经营状况恶化的趋势,会出现各种财务数据恶化特征,atv,比如账面利润大幅下滑、流动性指标快速恶化、资产负债率等指标长期低位运行。伴随而来的是外部评级调降、银行信贷收紧、融资能力下降等。以上因素本身还可能形成互相促进的恶性循环。如果此时还有大笔债务集中到期,那么发生严重流动性危机甚至违约只是时间问题。 4.应急处置期:采取出售公司优质资产等方式获得流动性求生存,发生违约后债券持有人向增信机构寻求补充。 如果预料到将要发生流动性危机,潜在违约企业有时会为了求生存提前变卖公司优质资产获得流动性,如果依然不能获得足够的偿债流动性,则必然发生违约。 如果一旦发生违约,增信机构将是投资人进行风险补偿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般增信机构包括外部增信和母公司增信两类,外部增信机构实力直接决定了主体违约之后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债券违约事件中也出现过增信机构“担而不保”的情况,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 建立预警系统 违约风险演进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诱因和表现不尽相同,但大多数环节是可以被直接或间接识别的。我们对四个演进期的观测指标总结归纳,并分类到经济周期、行业特征、发债企业风险评级(主动内部评级)、财务指标、负面风险事件这5种要素。 基于对债券违约成因的分析,我们把所有违约要素归纳为预警模型的四个维度,分成无预警、黄色预警、红色预警三个等级。即(1)经济周期,(2)行业特征,(3)发债企业风险评级,(4)预警雷达。其中预警雷达包括财务指标波动、负面舆情事件和市场波动三个规则性要素。 我们利用债券违约风险预警模型对市场所有公募债券发行主体违约风险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红色预警清单包含主体94家,其中后续发生实质性违约的5家,违约率5.32%;黄色预警清单包含主体194家,其中后续发生实质性违约的7家,违约率3.61%;高危主体名单中(红色预警+黄色预警)覆盖后续违约主体共12家,与后续全部13家发生实质性违约的主体相比,违约命中率高达92%。高风险主体到期债券金额从2016年8月至2017年底呈下降趋势,但这些债券中超过半数为短融、超短融等短期债券。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