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购买欲的激发,总有不同的缘由驱使,当这条定论被应用于PC,则很容易衍生出诸多不同的理由,而它们大多都颇为务实。比如商旅用户会为了轻便而将硬件需求放到第二级,因此英特尔谋划的超极本和MacBook成功将笔记本做到了不到1000g;游戏党想把4K级别的游戏随身带着走,ROG之流也给出了许多选择;当你只有捉襟见肘的预算,“神船“自然就能满足你对价格的需要。 但若我们要购买的是一台售价达到35888元的电脑,却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能让我们下定了这样的决心,是极致的轻薄、出色的性能还是崇高的信仰?无疑,这正是我在Surface Studio的评测中,希望找寻到的答案。 当Surface变为设计语言 从第一代Surface Pro出生开始,即便微软已经明确将其定义为平板以及笔记本电脑的二合一产品,但有关于Surface究竟属于平板还是笔记本电脑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哪怕后续的Surface Book已经有了明确的传统笔记本造型,但好事者仍然使劲挖出了它与Laptop产品之间的差异。不过好在Surface Studio不存在这样的烦恼,作为微软Surface产品线第一台一体机产品,嗯,肯定不会有用户将它错认为电视。 或许在第一代以及第二代Surface Pro时,微软将首要认为放在了功能性的解决上,因此机型外观和设计虽然小有成就,但黑色的机身却很难让人留有太多的印象。而到了Surface Pro3时期,Surface Pro系列不仅在性能和体积方面达到了平衡,灰色铝镁合金外壳以及梯形方正机身基本确立了整个系列的设计风格,后续的Surface 3、Surface Book以及最新的Surface Laptop完全延续了相同的设计语言。 Surface Studio同样延续了相同的设计思路,你仍然能在机身上找到熟悉的铝镁合金外壳,磨砂质感的边框既不滑手也不粗糙,配合简洁的抛光零重力支架和银灰色底座,时下主流的“性冷淡风”就这样扑面而来。将自用的Surface Book以及Surface Pro放置在一旁,即便不点亮屏幕,你也能知道这三台设备是同宗同源。 微软为Surface Studio配备了一块与Surface Pro相同比例(3:2)的28英寸PixelSense显示屏,关于这块屏幕的显示效果我们随后再表,它同样继承有Surface系列的触摸本领(最多十点触控),根据我们在发布会上与产品经理的交流来看,“触摸体验”已经成为Surface产品立项的根本,因此即便是在桌面产品中,触摸操作同样必不可少。 偌大的显示屏没有给屏幕组件增加太多的厚度,微软宣称使用了时尚最薄的LCD发光屏,它的厚度仅为1.53mm,屏幕的光学结构完全封装在镁铝合金机身内,因而Surface Studio的屏幕厚度仅为12.5mm,不管是从视觉上看还是实际操作,都令人感觉非常的纤薄。和iMac乐于将所有组件摆放在屏幕背后不同的是,Surface Studio将所有的计算核心都放置到了底部的底座中,进一步降低了显示部分的厚度。 简洁的机身没有任何多余的开孔,就连开机键都被摆放到了屏幕的侧面,与Surface Pro以及Surface Book一样,Surface Studio机身只配备有电源键和音量调整键,侧置的位置正好对应了普通人坐下抬手的高度。唯一的问题在于,电源键和音量键的位置靠得有些近,许多次想要调低音量时,都一不小心按到了电源键,事实上在使用Surface Book时我就时长有这样的尴尬。 微软为Surface Studio配备了四个USB3.0接口,一个标准RJ45千兆以太网接口、一个Mini DP输出接口、一个标准SDXC读卡器和3.5mm耳机接口,整体数量的确足够使用,但我仍然不太理解微软为何至今拒绝为设备添加Thunderbolt 3,毕竟对于专业影音编辑以及大规模传输而言,Thunderbolt 3将会是大势所趋。Surface Studio的接口被全部摆到了底座的后方,如果不想起身,在使用时多少会需要用户摸索一番。 Surface Studio机身的细节处理一如既往的出色,机械结构的零重力脚架与屏幕以及底座之间严丝合缝,你找不出任何松动以及卡口不完整的地方,为了延续整机的美感,微软还特意将散热口放到了底座的最底部,因此当你平视电脑时,几乎看不到任何布满开口的位置,除去iMac外,这可能是整个行业中一体感最佳的一体机设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