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4日晚上,京东的2017年Q2财报对外发布,财报的数据十分吸引人——持续经营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了43.6%、单季度利润接近去年全年的利润,这些数据显示了京东模式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在迎来收获期的同时,Q2财报还正式宣布:2017年6月30日,京东金融重组已完成交割,京东金融的财务数据将不再纳入京东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那么,真正独立后的京东金融,相比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业内同行,其所选择的发展道路有何“独特性”?它的金融发展前景又怎么样? 不是为了独立而独立,而要真正实现业务转型 为了符合监管层的要求,方便获得各类金融牌照,许多互联网金融机构选择了“独立”之路,经过股权调整让自己由纯内资控制。可以说,获得牌照是推动大部分金融机构的直接因素。但是早在2013年10月,京东金融就开始了独立运营的尝试,在接近4年的时间里,京东金融已经实现了在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支付、财富管理、众筹、保险、证券、农村金融、金融科技等九大领域的布局,而且对于发展路径,京东金融并没有以取得牌照为终极目标,反而将自己的角色明确为“服务于金融行业的科技公司”。 那么,atv,京东金融又是如何“服务”金融行业的呢?作为一家具备电商基因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它和蚂蚁金服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有什么不同? 蚂蚁金服的兴起与淘宝有直接关系,为了解决第三方支付的痛点,支付宝横空而生,随后余额宝又一度成为了理财界的明星网红,再到目前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可以说蚂蚁金服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和京东相比,蚂蚁金服在产品和服务上并没有做得很彻底。 首先,蚂蚁金服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依旧是围绕着流量和渠道来展开的,依旧是着重在电子商务板块做修修补补,除了阿里系的自营业务,蚂蚁金服并没有太多抓手和借力点。 其次,蚂蚁金服虽然也和传统金融机构开展了合作,但是其业务焦点仍旧是为个人客户提供理财产品,并没有获得成熟的行业用户。而且在传统金融机构眼中,蚂蚁金服是一个挑战者,而非合作伙伴。 也就是说,蚂蚁金融的短板在于:一方面摆脱不了自营业务的局限,另一方面发展不了行业用户。所以体量虽大但不免虚胖,业务虽广却实则不专,在不能有效统筹全行业资源而自身创新受到局限的时候,蚂蚁金服的发展就会遇到天花板。 京东金融则反其道而行之,力图转向完全的服务金融机构,从单纯的2B、2C变为2F。一方面,京东金融还是立足于自身的电商和零售业务,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让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都能获得资金加持。更重要的是,京东金融依靠“科技”来为金融行业提供“服务”。 从1.0到2.0时代,京东金融能为金融行业做点什么? 京东金融的“服务”直接面向银行业打开了大门,最明显的例子在于京东金融与传统银行的合作关系上。仅仅在今年,京东金融就4次签约,与中国银联、工商银行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除了一系列具有想象力的合作协议之外,继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之后,京东金融还联合华夏银行、上海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广州银行分别推出了小白联名卡,2017年7月6日,京东金融携手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了招行小白信用联名卡。 之所以选择京东金融,传统银行也有自己的考量,借助京东金融互联网平台和科技实力,他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并降低线上线下的运营成本。 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京东金融进入了苦练内功,积极锻造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的1.0时代,到2015年,京东金融开出迈出步子进入了技术输出的2.0时代。 京东金融对外输出的第一项技术也是银行最为看重的技术:风控能力。利用京东在零售领域已经成熟了的用户画像、反欺诈和大数据风控能力,让银行借助互联网平台和金融科技有效应对危险的网络攻击和“老赖”们的金融欺诈。 其次,银行还可以通过京东金融来更“接近”年轻用户群体。比如,在一般的场景中,银行发“联名卡”功能单一,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但是京东金融与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合作推出的小白联名卡的申请人数已高达400多万,不仅获得了大批优质用户,还有效强化了银行的老本行。 在金融产品直销模式将逐渐的未来,银行机构迫切需要建立自身的网上销售渠道,这需要他们加快构建符合潮流和年轻人消费习惯的线上业务场景,一般算下来,要做完这些工作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很多银行已经在和京东金融开展合作,因为京东金融能够将这个时间缩短在3个月内。 小结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