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过了一大半,多家创业公司纷纷关门大吉。 其中最大的几个包括这些曾经让人们期望值巨高的初创企业: 可穿戴设备独角兽 Jawbone,鼎盛估值30亿美元,融资10亿美元; 请输入图片描述 手机搜索引擎 Quixey,鼎盛估值6亿美元,融资1.33亿美元; 二手车交易平台 Beepi,鼎盛估值5.6亿美元,融资1.5亿美元; 红遍大学生的匿名社交软件 Yik Yak,鼎盛估值4亿美元,融资7300万美元; 睡眠追踪传感器母公司 Hello,鼎盛估值3亿美元,融资4000万美元; 食物快递公司 Maple,鼎盛估值1.15亿美元,融资2900万美元; 高端食物快递公司 Sprig,鼎盛估值 1.1亿美元,融资5700万美元。 这些公司今年都从最高点衰落到谷底。他们的倒闭,让很多创业者不再相信未来。然而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硅兔君在创业历史中最大的100多个案例中,挑选了以下最惨痛的 Chapter 11(倒闭)案例,总结出了他们失败的原因,共勉。 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KiOR 请输入图片描述 部分投资方:Khosla Ventures, Alberta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Artis Capital Management 融资总量:2.52亿美元 KiOR是一家创立于2007年新型可再生燃料公司,其创始人Paul O’Connor是荷兰的一位化学工程师。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通过其自主研发生物质液体催化裂化加工技术平台将非食品生物原料转化为纤维质可再生柴油和汽油燃料。然而,KiOR却在创立7年后宣布破产。 曾经的KiOR非常令人振奋、发展迅猛、颇具戏剧性。而越是快速冲上去的火箭,跌下来的时候摔相越难看。但那之后,KiOR一次一次地落后于其生产目标,到了之后不得不对内部数据作假才能蒙骗过关。 破产之后,CEO Paul O’Connor 写到:早在2011年的审计报告中,公司就已经出现了危险信号,但是我们的管理层忽略了这些信号选择继续运营。同时管理层并没有向董事会提供正确、足够的、相关的信息,导致最后后果不堪设想...... 大多数人认为,导致该公司失败的原因在于团队中只拥有技术型的创始人,而缺少真正具有实际运营能源产业经验的人才。从CEO的信中也看出:所有的失败,原因其实都是人。 迅速盲目扩张 = 自掘坟墓 Webvan Group 请输入图片描述 部分投资方:红杉、软银 融资总量:2.75亿美元 Webvan是一家成立于1996年的美国生鲜O2O企业,它试图切入在线的生鲜杂货。Webvan通过O2O模式允许用户在线上完成订购。其线下是一个大型仓库,围绕这个仓库有专门的配送队伍。为了与传统零售商竞争,Webvan的战略是:给客户提供 Wholefoods 有机生鲜的质量,Safeway 的低廉价格,同时可以快递到家的便利。在这个战略下,Webvan 迅速扩张,短时间内使自己的销售额占到美国总体市场份额的46%。但Webvan犯的错误就是,在扩张的过程中,把对价格敏感和对价格无感的客户混为一谈、同样对待。这使得Webvan花了大价钱来吸引非目标人群上。 当时 Webvan 不得不靠自身承受力吸纳消化每单10美元至15美元的额外成本,才能将货物送至用户手中。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继续向资本家熔纤。换句话说,这也就让Webvan的赢利变得不可能。 从1999年8月IPO到2001年7月,两年间Webvan烧掉了12亿美元,最终入不敷出以破产告终。 时机就是一切,太早,市场不ready,太晚,大公司就来了 Quixey 请输入图片描述 部分投资方:Alibaba Group, Atlantic Bridge Capital, GGV Capital 融资总量:1.6亿美元 山景城移动应用搜索创业公司Quixey在新发表的博文中称,公司已经裁减大多数员工,正在“考虑战略选项”。Quixey创办于2009年,目标是解决与移动应用搜索有关的顽疾。Quixey最初的目标是开发更好的移动应用商店搜索引擎,但它后来转向开发能触发应用动作的 digital assistant 。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