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每个经历创伤的个体身上,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都会和正面影响并存。其中,只有一部分人能在创伤后体验到比较有效的创伤后成长,还有一部分则更多地受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折磨。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突发性、灾难性或威胁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或长期存在的精神障碍。造成这种心理创伤的事件主要有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火灾、严重车祸、残酷战争经历、强奸等人为灾难。主要表现为侵入、持久的回避、警觉性增高三个症状。急性的维持一个月,慢性的可能会维持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留下心理阴影。 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强烈的个体而言,最大的痛苦在于渴望调整自己,却又无能为力。 为什么有的人更擅长从创伤中获得力量?怎样成为这样的人? 2015年,一篇题为《汶川地震四年后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研究》的论文指出了下面这几个关键因素。 一、人口学因素 人口学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文化层次、家庭状况等。 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对创伤后成长有显著影响。比如说,大多数研究认为女性和年龄较小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创伤性成长;此外,有伴侣和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拥有更高的创伤性成长水平。 二、地震暴露程度 地震暴露程度包括目睹受伤、目睹丧生、好友伤亡等维度。 以上三个因素暴露程度高的幸存者创伤性成长水平显著高于暴露程度低的幸存者。看来,暴露在伤害中诚然会造成更大的创伤,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带来更高水平的创伤性成长。 难免地,目睹更多灾难的人们更容易产生生命脆弱、活着珍贵和名利无谓的感慨,进而促进自身对人生价值观的反思。因为源源不断的反思,我们的生命被重新注入了力量。 三、人格因素 经典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人格可分为五个维度,不同的人倾向于不同的维度。 其中,开放性表现为情感丰富、求异、创造和智慧;宜人性表现为利他、直率、谦虚和移情;尽责性表现为公正、尽职、自律和谨慎;外倾性表现为热情、果断、活跃和乐观;而神经质表现为焦虑、压抑、冲动、脆弱。 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外倾性都是创伤后成长的保护因素,而神经质则是危险的海洛因,让人陷入创伤的痛苦中更难自拔。 四、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在创伤后心理反应中发挥了重要反应作用。较好的社会支持会给灾后的人们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进而减少了灾难造成的心理损伤。 在一项关于土耳其癌症患者的研究中,患者们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朋友支持都和创伤性水平呈现着正相关。在关于汶川地震一年后、四年后幸存者心理的研究中,来自非家庭的社会支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也和创伤后成长高度相关,表明它们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复原力 复原力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 它包括接受并战胜现实的能力,在危机时刻寻找生活的真谛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想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研究表明,复原力越高的个体表现出来的自强、坚韧、乐观特质越多,相应地,获得的创伤后成长越多。 愿你不再惧怕创伤 我知道,你也受伤过。 你的生活里可能没有地震,但也曾有过在黑暗里声嘶力竭的哭泣。 但好在,我们知道了它并非绝对的冷酷,也总结出了掌控它的方法: 1.树立开放积极的心态 2.做一个对他人和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3.交一些真诚的朋友 4.珍惜爱自己的家人 5.接受现实 6.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在困境里,不忘思考生命的真谛 逃避创伤让人更加软弱无力,我想给你一个充满温暖和力量的拥抱。 赞赏作者~ ▼ 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姚佳鑫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