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选择核心指标?首先,它要与和产品或者商业价值紧紧挂钩;第二,它可以反映客户的价值需求;第三,指标要简单易懂,方便与产品或者技术协作;第四,能够计算汇总,有延续性或者阶段性。 (2)如何规划核心指标?指标的选择来源于具体的业务需求,从需求中归纳事件,从事件对应指标。 (3)分析指标的过程: 1、明确需求:对页面进行数据分析; 2、归纳事件:事件的最终结果,包括点击推广链接、访问下载页、开始填写信息、填写信息完成下载; 3、对应指标:下载量 = 访问流量 CTA 点击率注册转化率。 整个指标体系包括访问流量、CTA 点击率、注册转化率三个可操作的指标,基于可操作的指标,才可以更好地优化核心指标。 什么是维度? 维度是用来对指标进行细分的属性,比如广告来源、浏览器类型、访问地区等等。 数量型指标:Web 的 pv、uv、访问量,App 的 DAU、NDAU 等 质量型指标:平均访问时长、访问深度、跳出率等 什么是多维度分析? 我们在每天观察数据的时候,某天下午 17 点流量暴增,是为什么? 然后,我们从落地页面维度拆解,就可以发现流量主要落地页是 E 和 G 两个页面,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下午 5 点从微信突然涌进大量流量到 E 和 G 页面,与内容的同学同步了一下,是他们在微信上推了一个落地到 E 和 G 页面的活动。 新媒体人最头疼的问题就是阅读量和活跃度上不去,一如既往的写稿子发稿子,然后领导审,然后不断的发,你的流量永远增长不了。其实新媒体在社会矩阵上,要不断的尝试,然后统计哪个时间段阅读量最高,哪个文章的类型有评论?什么样的优惠活动或者下载页面会造成用户的转发?连续至少五次的尝试,把数据汇总在一起,然后再调后台的标签,进行对比,你就知道为什么你发的内容没有阅读和转发了。 选择维度的原则是:记录那些对指标可能产生影响的维度,以及尽量记录全面的、多维度的数据。 数据运营需要和业务部门(市场、销售、运营、产品等)不断沟通,只有做好数据规划,接下来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才能更加高效。 二、数据采集是数据分析的基础 传统的数据采集是一件非常花时间、精力、人力的事情,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门槛。过去数据分析整个流程经常是 80% 的时间在数据采集上,只有不到 20% 的时间是用于数据分析的。 现如今我们的用户经过了大量教育,行为和意识已经固有化,我们害怕他不来,害怕他离开,所以我们在适应他,在大行业环境下,我们的生存越来越难。 1、采集什么数据 最早我们只说网站的PV是多少,而现在,我们会看一个用户在我网站,从来到走它一共浏览了几个页面,多长时间?从哪个环节离开的?这个环节中操作了什么?这都是有机可寻,可以给我们后期做活动和营销提供很好的数据切入点的。最早做营销的时候,靠口碑和转发可以获得大量用户进来,今天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你不知道你即将面临的用户的喜好和操作行为,这需要找他们的行为轨迹。也就是说把你平台这批用户的行为轨迹,用数据方式呈现之后再做运营策略活动,才能从海量数据中,找到我们要的种子用户。 2、如何采集数据 埋点、可视化埋点、无埋点。 埋点,也称打点,是通过在网页或APP中手动添加统计代码收集需要的数据。打点又可以细分前端打点和服务器打点。例如我们要收集用户注册数,就需要在注册按钮处加载相应的统计代码。Google 、百度统计等工具采用的就是这一方法。 埋点存在的问题:工程量大、周期长,容易发生漏埋、错埋的情况。 可视化埋点:通过可视化交互的方式来代替手动埋点。 无埋点:加载SDK采集全量的用户行为数据,自定义分析所有行为数据。 3、数据可视化 数据经过收集处理后,下一步就需要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在运营应用中的主要形式包括:图表、图形、数据看板。 搭建数据看板是除了数据报表之后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指将关键业务指标和相关数据指标显示在一个面板中,以可视化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 三、数据分析是数据运营的重点工作 前面的数据规划和数据采集都是为数据分析服务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定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进业务增长。 以前「80% 的时间用于采集和清洗数据,不到 20% 的时间用于数据分析」 现在「80% 的时间用于数据分析」,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