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震后12小时,我们整理了这份科技行动者们的最全行动记录 2017-08-09 11:56 来源:钛媒体 今日头条 /携程旅行网 /高德地图 原标题:九寨沟震后12小时,我们整理了这份科技行动者们的最全行动记录 () (通过无人机航拍的震后九寨沟县城全貌,第一时间在社交网络上传播) 钛媒体注:据四川省政府新闻办通报,截至8月9日9时3分,九寨沟7.0级地震已造成13人,受伤175人(重伤28人);被中断道路301线K79处已抢通便道,K83处仍有落石,暂无法抢通。 时间倒回到8月8日晚23时,四川省地震局召开震后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个核心信息:第一,九寨沟干海子景区附近有100余游客被困;第二,地震局专家判断,此次地震发生在岷江断裂带与东昆仑断裂带东部交汇地带。 另据四川省消防总队消息,九寨天堂酒店大厅垮塌,整个酒店大约有2800余人滞留,现已全部安全疏散;千古情演艺中心员工通道有人员被埋,武警官兵成功抢救出一名被埋人员,然而不幸的是,这名被埋者被挖出时已经遇难。 地震发生后,整个科技圈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难眠一夜,有人紧张地惊心动魄,有人不合时宜的借势营销,但总的来说,科技在灾难预测、救助和治理面前都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驰援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行动,钛媒体编辑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纪录: APP推送、微信朋友圈成了大多数中国人获知8·8九寨沟地震的第一消息渠道。 相比2008年的四川地震人们在QQ群里急切慰问、2013年的雅安地震大家在新浪微博上发起“微博寻人”,通讯工具的变迁让信息的流转发生了变化。 “感受到地震之后才几分钟内,就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发震源了。”住在成都的郭倩倩告诉钛媒体记者。 地震发生后的18 分钟,由“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推送了正式测定数据:“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 但可能少有人注意到这则通报的最后一段:“以上内容由机器于2017年8月8日21时37分15秒自动编写,用时25秒”。 四年前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微博,如今依然在发挥作用,在地震当晚综合 @中国地震台网、@中国阿坝州发布、@微九寨、@四川发布 等官方账号第一时间发布救灾进展、寻人、支援物资等消息;而如今,比微博发布更快的“数据机器人”已经用于地震台网的信息播报。 事实上,在地震发生后的 5 分钟,国家地震台网的官方微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曾发出一则快讯,表示在“自动测定”下,九寨沟县遭遇6.5级的地震;而在13分钟后,震级被正式更改为“7级”。 由“中国地震台网”发出的九寨沟地震通报,该消息仅用 25 秒编辑而成。 灾难突发,一个不眠夜已经过去。由于成都、天水、广元、绵阳、西安、兰州等多地震感明显,人们在自我保护的同时,更需要通过知晓“发生了什么”去打消顾虑与可能产生的恐慌。 一时间,围观、祈福、预测种种消息随手机推送呼啸而来,互联网科技公司除了肩负信息流转的功能,也开始在灾难中发挥更多作用。 这些,无一不是科技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灾难的发生或许只是一瞬间,而灾后的救援、灾后信息确实纷繁庞杂的系统工程。 那么,在亿万人关注、举国支援的地震灾难发生中以及灾后救援中,从定位寻人、航拍地理信息到精准优化交通,中国的科技公司们正在发挥怎样的重要作用? 地震台网和今日头条的“第一时间” 从昨晚21时37分开始,“中国地震台网”已连续推送十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消息,推送时间均在地震及余震发生后的几分钟之内,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快捷精准推送,则要归功于这些讯息的作者——“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 这类地震速报内容可由计算机在3-5秒时间内自动生成,而在去年5月29日绵阳市发生4.3级地震时,j2直播,机器人就只花费6秒钟,写下560字的新闻稿件,内容包括地震参数,震中地震历史,地震周边村落、乡镇的基本情况,atv,地震所在行政县所在的情况,全程自动写作,自动发布,无人为介入。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介绍,机器人入驻推送平台,传播速度将快捷和精准,在地震信息报告完成之后,几秒内就可以覆盖大量民众。高效推送可以使当地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到震源地相关资讯,为赢得黄金的避险时间争分夺秒。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