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时性的游戏,打着我们最为敏感的“人性”的幌子,在本周互联网热点乏善可陈的环境下,造就了诸多100000+的流量。 最近的互联网热点比较沉寂,除了大家不断安利的《战狼》外,一个名曰“硬币测试”的街头实验成为了朋友圈爆款。 硬币测试,可以看做共享单车、共享雨伞的一种变体,共享单车模式有其成熟的商业运营策略,因而能在我国大面积地落地生根。而最近在全国各大城市风靡的免费硬币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游戏,打着我们最为敏感的“人性”的幌子,在本周互联网热点乏善可陈的环境下,造就了诸多100000+的流量。 所谓的测试方式也比较简单粗暴,就是在城市人流量多的地方摆放一个装有500枚1元硬币的箱子,有需要的人可最多领用五元,想留下爱心的人也可以往里边投钱。告示上写着:“如您急需用钱,每人最多可拿5元;如您想帮助需要的人,哪怕1元,也是爱心。” 就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测试,在广州、西安、长沙、南京、泰州、哈尔滨、成都等城市都陆续出现,并且引发当地居民大量围观。不过测试的结果不出人所料,拿钱的和放钱的都有,不同城市的情况略微会有些差异,大部分人拿钱的时候还是比较有秩序的。然而诸如《我们在街头放了500枚硬币,结果震惊了!》这样的文章就开始灌鸡汤,许多网友闻言感动,说更爱自己居住的城市了。 “屡试不爽”的人性实验 说起“人性试验”,其实是一个舶来品,歪果仁们在这些五花八门的实验上比我们早一些。在2015年,YouTube红人Coby Persin就在纽约街头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在衣服上贴满了1美元的纸币,并且告示牌上写着:你可以随意取用零钱。 大多数行人看着Persin只是匆匆瞥了一眼,有些直接视而不见走过。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拿走了一些零钱,还是穿着西装革履的白领人士。最后Persin无奈之下,走近了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在对方取走2美元后,atv,他问为什么不多拿一些,流浪汉回答说:自己只需要这些,把他们留给需要的人。 实验的最后,Persin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你想要的只是你真正需要的,你就是成功的。”类似的实验在伦敦也出现过,有人讲一麻袋硬币放置在地上,路过的行人第一反映是拍照,有些小孩还在硬币堆上玩耍,但最后拿走的人实际上寥寥无几。 这些测试无一都打着人性的幌子,然而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更得不出有代表性的结论。严谨的心理学测试需要经过假设-推理-实验-证伪的过程,实验的过程还需要考虑到可能会造成干扰的因素,设置对照组等等,更何况人性的复杂多元性,测量起来难度很大。 在《怪诞行为学》一书里面里,在行为学测试的章节中,研究者通过对哈佛、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学生进行几轮测试,发现这些外界眼中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也会作弊,特别是在缺乏规则的情况下,但绝大多数人心里会有一个底线,时刻警醒他们不要越界。 在个人行为与心理的联系上,从众效应会让个人力图避免让自己持有的某些不合群的态度而被孤立,因而他们倾向于与大多数人的行为保持一致,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也是如此。 而在这次的硬币测试中,可以看到真正拿零钱的人极少,大多数人只是看个热闹。在城市的公共场合进行这样的实验,除了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只是随大流。可能是出于羞耻心作祟不好意思,也有可能是真的不感兴趣,从一次行为到内在的心理,不是简单的1+1=2那么简单。 各种因素的混杂下,就将实验结果与居民素质甚至是人性联系起来,实在是滑稽。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多面,好恶都有,只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已,正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才有了律法和规矩的存在。 “伪鸡汤”下的的营销 当然,这场声势浩大的“硬币实验”最后以打脸告终,有记者经过调查,发现是广州的一家公司展开的一次营销,第一篇文章获得了400万+的阅读量,后来各大公号纷纷跟进,也诞生了许多50万+、10万+等。但这个事件吊诡之处在于,即时被人指出是商业化营销,营销者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说主要目的在于公益,只是顺便推广了公号,挣足了关注度。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