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有的在问:“这是不是很难?”,有的在回答:“我们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要干,钱不是主要问题,但要找到一个能够完全领会利克莱德建立网络的思想,并且能够实现这一思想的优秀的、有远见的电脑工程师却是一个大问题。其时,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摆弄电脑TX-0,后来又去林肯实验室为当时最先进的电脑TX-2编制全套操作系统程序的罗伯茨成了设计网络的最佳人选。 罗伯茨还在林肯实验室工作时,就以通过只有2400波特率(每秒钟传送的比特数)的调制解调器(MODEM),直播,将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TX-2电脑和加利福尼亚州系统发展公司(SDC)的Q-32电脑连接到了一起,这也是人类第一次远距离接通两种不同电脑! 1966年,时任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主任罗伯特·泰勒(互联网之父之一)盛情邀请罗伯茨“出山”上任,然而只想潜心在大学里搞自己研究的“技术宅”罗伯茨对此并不感冒。在多次被拒之门外后,罗伯特·泰勒无奈之下找到ARPA署长赫兹菲尔德求助,由于赫兹菲尔德掌握着罗伯茨工作所在林肯实验室的经费,最终在赫兹菲尔德的“胁迫”下罗伯茨只好乖乖“就范”。 罗伯茨不善交往,却藏着深邃的思想,喜欢接受挑战,大家都承认他是一位天才。从林肯实验室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他开始了新的工作,在利克莱德建立网络的思想指导下策划建立网络的工作。 1967年10月,上任不到一年的罗伯茨写出了第一份建立网络的计划,在计划里他就提出了阿帕网的构想——《多电脑网络与电脑间通讯》,最初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参与进行研究的16个工作小组都能接受的电脑接口协议;二是设计一项新的通讯技术,使当时的16个网站上的35台电脑相互之间可以每天传输50万份信件。 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精英人才辛苦奋斗,包括保罗巴兰(“分布式通信系统”理论提出者)、温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TCP/IP协议“起草者)、克兰罗克(”分组交换“理论提出者)等等。随着整个计划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罗伯茨在描图纸上陆续绘制了数以百计的网络连接设计图,使之结构日益成熟。 1968年6月3日,罗伯茨所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向国防计划署正式递交了“资源共享的电脑网络”研究计划。由于此计划是要让国防计划署相互间相距很远甚至遥远的电脑都能够互相联络,使大家分享研究成果,而整个研究又是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的组织下进行的,因此这个网络就叫“阿帕网”(ARPANET),也就是“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网”。 他们选择了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犹他州大学四所大学进行试验。在罗伯茨引领下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协作,终于试验成功, “天下第一网”阿帕网正式诞生,罗伯茨也因此被称为“阿帕网之父”,以他对阿帕网研制工作的投入和贡献,这个称号确实当之无愧。阿帕网实现了不同电脑之间的数据共享,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为此后互联网的发展和出现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口述历史(OHI)采访拉里·罗伯茨 互联网创始人:当今的互联网脆弱且危险 罗伯茨曾警告说,互联网发展太快,而可怜的编程意味着网络架构不足以承担这种速度,而且,由于在TCP/IP标准内没有足够的发展,安全很薄弱。 “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40年了,而依然没有改变。”他说,“流量增加的速度比网络成本下降的速度还要快。摩尔定律跟不上节奏,网络成本每三年翻一番,而我们无法却无法承担。” 罗伯茨建议行业发送 prioritised 流数据而非单独发送数据包数据。因为这会降低能源消耗和互联网硬件规模。他认为这样做在安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如用户身份的自动鉴定和数据包的鉴定。数据流的记录也应当被保存,因为这可以阻挡在线攻击。 “保证互联网的安全很简单,只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担负成本去做这件事情,透明性仍然是个问题。Peer-to-peer用户占据了80%的可用带宽,这既不合理也不透明。”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