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环境”中信息的把关,在大众媒体时代是由一群受到专业训练的媒体编辑完成的。他们根专根据业素养和一定的宣传、营销目的,筛选着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 而在社交网络盛行的今天,编辑的权力正在弱化,算法与社交正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时代的编辑,进行平台上的设置议程。或许你希望它像分院帽一样足够读懂你的心,事实上,他们的“读心术”与分院帽一样,以用户当前的性格和兴趣为基础,难以考虑不到个人性格与兴趣的发展。 算法分发的代表是今日头条这样的信息分发平台。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的策略。是协同过滤+基于内容推荐。协同过滤采用的是用户-用户的兴趣匹配。挖掘与你偏好相似的用户,然后将你们作为信息上的“邻居”分发信息。内容推荐一边提取内容的特征,一边提取用户兴趣的特征,然后让内容与用户的兴趣匹配。如果接收到用户的正反馈,就将类似的内容投入推送之中。 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当你在淘宝上买了一大袋够喝两个月的速溶白咖啡,“可能感兴趣的商品”立刻被同一品牌琳琅满目的咖啡所充斥。 社交分发的代表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用户的关注分发信息,并在“可能感兴趣的人”中推送同类博主扩大信息源。流动性强、易于断裂的关注关系,保证了用户按照自己的喜好定制自己所接收的信息。 算法与社交共同的悖论是,它们或许能满足用户当下的兴趣与信息需求,却无法在长时间的尺度里读懂用户不断迁移的兴趣和多样的信息需求: 不小心点开了一个“震惊”系列新闻,就要一星期内饱受标题党折磨;点开了一个不感兴趣的网剧,几天之内就要被该网剧的各种剧透花絮演员八卦所烦扰。算法不够智能的情况下,信息的“精准推送”变成了“精准骚扰”。 而倘若用户适应了这种信息环境,atv,算法+社交却也会窄化用户的信息领域,用户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之中。如同《哈利·波特》里的分院帽,让你与你所偏好的事物相处,在没有异议声音的茧房里培养,一定程度上隔绝了理解异己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向分院帽高喊“不去斯莱特林”的勇气。 ▼ 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