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健身俱乐部加付费团操,做消费降级;互联网健身房在新零售和跨界消费趋势呈现更多业态。消费升级下的健身行业迎来风口,焦虑的传统健身房不得不来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 文 | 克里斯唐 与国内快速爆发的健身人口和高歌猛进的互联健身相比,传统健身俱乐部正处于“存亡颠覆”的深度焦虑中:“年卡超售”行业惯性难易扭转,互联网健身大规模获客:变聪明的健身用户,正倒逼传统健身房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 “预售”是传统健身俱乐部商业模式的核心:小成本租下健身房场地,开业前预售“年卡”,获得远超“地租成本”的收入,再用预售现金流开新店,获得更大的预售收入,其中“超卖年卡”成为普遍现象。简言之,“超卖卡,拓新店”是这一商业模式的关键,而用户核心的“服务质量”,是这一商业模式的最弱一环。充满原罪的“年卡预售”模式,在尚不成熟的中国健身市场沿袭多年。 传统模式的风险在于,如果新店的拓展不顺,现金流大受影响,整体俱乐部收益都面临风险。在这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模式下,造成了健身房“老板跑路”的行业怪状。新店增多价格战、地租成本上升和互联网时代线下获客成本的高涨,j2直播,让这种风险持续增大。 用户反讽:“他赌你不常来,你赌他不跑路,你天天去他肯定跑路”。 互联网新模式的创新点在于“降门槛”,乐刻、光猪圈、Liking健身用低价包月吸引小白用户,超级猩猩用碎片付费的团操吸引初阶用户。互联网健身早期获取的用户仍在于增量市场,在中国千亿健身市场规模里,互联网健身体量尚谈不上“颠覆”。行业的变革,首先来自于传统健身俱乐部。 根据健身SaaS青橙科技的数据,截止2016年,全国有超过37000家的健身房规模。但与此同时,健身房关店的数据也随之大幅上涨,其中以“跑路告终”的健身房不在少数。而国内量级最大的健身内容平台Keep,用户量已经接近1亿。一边是近1亿用户的健身需求,一边是“预售成本更高、服务质量更低”的健身服务供给。供需“极端失衡”的中国健身业,来到了自我革命的关键节点。 一场“自我革命”的风暴或许即将来临,传统健身俱乐部加付费团操,做消费降级;互联网健身房在新零售和跨界消费趋势呈现更多业态。消费升级下的健身行业迎来风口,焦虑的传统健身房不得不来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 价格战、获客难:“焦虑的”传统健身俱乐部 越来越高的成本,正让健身俱乐部不堪重负,其中获客成本加重,是互联网健身给传统俱乐部带来的最大冲击。 依赖重人力“地推”的健身俱乐部,获客效率越来越低。被互联网健身“教育”的健身用户,对长期绑定的“年卡”信任度降低,而线下主动推销的方式,成本也逐步高企。根据健身行业的报告,目前传统健身房的获客成本从1000-2000元不等,这一成本比过去翻了两到三倍。更为严重的是,销售导向的教练对用户频繁推销年卡和私教,整体服务质量便随之降低。用户体验下降的健身用户,留存率进一步下降,并大大降低了用户转介绍率。重度依赖“拉新”的健身俱乐部,正掉入“留不住人,留人贵”的恶性循环。 相比健身俱乐部“不断拉新、提高客单”的高端模式,中国健身用户依然较为初期,被消费升级驱动的小白健身用户,仍处于不会使用“自由器械”的早期阶段,消费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传统俱乐部的方向在于提高会籍客单,主要通过私教等付费产品,主推“消费升级”。增量用户的“消费降级”需求,和健身房的“消费升级”导向形成根本冲突。 和美发行业类似,健身业同样是一个高度行业标准尚待建立的行业。但比理发的相对“刚需”不同的是,健身在国内仍不是一个“刚性需求”,因此对于“长期限、高客单”的传统健身俱乐部来说,获客重度依赖被动获客。在获客成本提高、互联网健身带来的价格战情况下,传统俱乐部收入结构正面临挑战。 来源:东吴证券健身行业研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