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BAT争相抢AI的戏,发布各种科幻的战略,没啥具体落地的产品,我曾发文《集体缺席智能家居入口,你们TM的都在扯什么AI?》警示过,虽然各个媒体后来将标题改的文雅了一点。 一个月后,阿里发布天猫精灵X1智能音箱和人机交流系统AliGenie。百度也在同一天发布了一个“思路”:即以DuerOS、Apollo两大开放平台为支撑,在AI领域再造一个操作系统生态。腾讯也公布了小微智能语音解决方案,联合数字家园推出了H2,搭载150度超广角摄像头,主打高质量的视频通话。 虽然BAT三巨头中,只有阿里较为认真从软硬件着手构建封闭的体验,百度仍然停留在概念,腾讯则做了一个插件。但是大佬们回归正途,做一些接地气的事情,本人内心还是甚感欣慰的。 智能音箱这出戏还未真正开始上演,一堆刷存在感的文章已经蜂拥而至。不仅对智能音箱产品突然扎堆感到“担忧”,更是将智能音箱比作智能硬件集体唱衰。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已被验证的接入口,从一开始就是巨人间的游戏,不具备生态掌控力的企业起步都很困难,真正能深度参与的,放眼国内来看也就BAT三家。百度最急,阿里最像,腾讯最慢,传统生意太好做,大家还未腾出手,好戏才刚刚开始。 巨头间“游戏” 智能家居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早在2008年,国内以研发能力见长的几个主要手机企业就借助Window CE系统就推出过智能家居系统的雏形,不过那时多是概念性的产品,并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的行业应用市场,是早期智慧城市概念的移动终端与系统组合。 从2012年开始,在资本的助力下,一波智能硬件的创业热潮试图在饱和的手机品类之外创造出一个体量类似手机市场的智能硬件单品。无论是智能手环,各类智能随身硬件,智能家庭安防产品,还是智能手表等随身部件基本离预期相差甚远。 究其原因,功能更为简约单一的智能硬件产品很多功能手机本身可以集成,或者在软件交互上还得依赖手机。智能硬件在软件交互体验上独立性的缺失,碎片化的产业链条里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和闭环的生态来塑造一致性和更为简便的参与体验。 依赖于手机,又想在手机之外创造硬件市场的另一极,手机厂商们首先不会在手机产品不赚钱之前投入全部精力,方案商们都想着丢出一个SDK模板,让海量的硬件创业者来主动参与,自我迭代完善来丰富其生态。最没有掌控力的海量硬件创业者都只在硬件功能本身打磨差异化,并没有什么软实力。在手机端,用户们已经被APP和兴趣类信息流的爆发式增长所包围和填塞,面对一个同样碎片化和体验并不友好智能硬件市场,自然难以分出更多精力和兴趣。 智能硬件的失败,在于其典型的鸵鸟型产业结构,头小身躯大,没有纵深思想,缺乏战略,没有巨人来牵引生态,j2直播,一群散兵游勇无头苍蝇式的乱窜,怎么可能创造出一个单级的大硬件市场? 随身智能硬件已经被手机垄断,手机入口的红海与家庭入口蓝海趋势日益明显。在这个领域,并不缺乏大玩家,2014年谷歌32亿美金收购智能温控设备制造商Nest labs Inc拉开了巨头淌水智能家居的序幕。随后苹果推出了HomeKit平台,三星也通过收购SmartThings开始智能家居平台建设。 与外资巨头相比着眼于平台建设相比,国内企业还是一贯的先抢占概念,大多扎堆硬件本身,一开始就希望做成一个赚钱或者有量的生意,大多不愿意充当前期市场验证与基础建设的“冤大头”。 谷歌、苹果和三星这些巨头都没有在智能家居入口上有所建树,为什么让看似门外汉的亚马逊做成了呢?核心原因还是大家在传统商业模式上的巨大成功,有些放不下身段,商业化目的过重,过于简单看待了一个新生态的复杂性。这个品类得先有“玩家”,站在用户的角度激活需求,才能有商家。 相对于亚马逊,我们也有阿里、京东这样的电商巨头,有科大讯飞这样成熟的中文语音交互系统,更有全球难以匹敌的智能硬件供应链,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贝索斯的距离。无论是BAT,还是TMD,中国的智能家居生态里,需要一个真正的“玩家”。 AI普及的第一战 看看现在铺天盖地的各种AI概念,商业大咖们满嘴的AI跑火车,这种场景我们在过去的O2O时代、智能硬件时代都不陌生。AI的实际应用主要还停留在军用领域,商业化的基础生态还在构建过程中,这段空白期,大家都成了好编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