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工具”属性的产品是不是应该时刻保持其可用性呢?如同一个计算器应该时刻保证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我们给滴滴的预期是“几分钟之内打到车,准时将我从A点送到B点”,这时候矛盾就产生了,因为滴滴并不能永远保证做到这一点。 我们先试着抛开滴滴这个问题,而从问题的原点出发考虑一下“当资源有限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出产品决策呢?”。在不考虑特殊情况下,一般的决策路径一定是优先满足“核心用户”的需求,然后依次满足“忠实用户”、“普通用户”、“潜在用户”的需求。 随着不同场景的转化,在同一地点叫车的用户有着截然不同的需求层级。
抛开上图的例子,我们可以想,在同一个地方叫车的两个人:一位是送生病的孩子去医院的母亲;一位是下班回家的上班族。他们的需求层级明显是不一样的。 “根据需求层级从高到低依次满足用户的出行需要”,而动态调价就是能实现这一产品目标的最完美方案。 其一,它自动剔除了低层级用户的打车需求,在交易发起之前就筛选了需求层级。 其二,它保证了你在想打到车的时候一定可以打到车,这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平时价格的N倍,但这完美了保证了一个工具产品的可用性。由于动态调价在国内受到了极大的非议,之后滴滴逐步在用排队系统代替动态调价,但这套系统也有几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对各层级的用户需求进行了公平对待,仅仅按照进入的先后顺序派单,也就是将运力平均散落在用户之间; 对于上文中所说的核心用户或者刚需,排队系统是无法满足的; 无法刺激司机进入供需极不平衡的区域。 总结 其实关于动态调价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歇过,以上所有的讨论都是仅从产品逻辑出发,并不考虑如社会影响等其他因素。 微信号: Enterprisethinkers (←长按复制)“企业思想家”内容以原创为主,偶有转载我们会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