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名人效应让“人工智能”(AI)这个概念迅速传播。比如今年 4 月,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直播, “人工智能将快速爆发,十年后 50%的人类工作将被 AI 取代。”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和资本涌向该领域的同时,很多人开始担忧一个问题——未来他们的工作将被 AI 取代。 《未来简史》作者、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上周,他来到中国,他在“造就”演讲时提出,未来将出现一个多达十几亿人的 “无用阶级”,包括大会速记、口译员、出租车司机、医生这些职业,他们的工作技能将远远落后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会取代谁的工作? 借用一句时髦的话,被取代工作的将是“基层白领”们,比如刚毕业在媒体行业写体育赛事新闻的小王,以及在律所从事最简单的文件审查工作的小张。 这些不是想象,是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去年 8 月里约奥运会期间,今日头条自主研发的 AI 机器人“张小明”取代记者撰写比赛稿件。它通过对接奥组委的数据库信息生成新闻稿,在 6 天内总共完成 200 多篇资讯。 同样,技术的进步也促使人工智能的一些分支领域走向成熟。其中,语音识别技术目前在准确率方面与人类相当。在去年 3 月的阿里云年会上,阿里云人工智能 小 Ai在准确率方面以 0.67%的微弱优势战胜第 50 届国际速联速记大赛全球速记亚军姜毅。 因为边际效应的存在,开奖,随着处理语音的数量增加,机器语音识别的单位成本将大幅下降,远远低于人工速记员。数量庞大时 AI 的优势更加明显。 人工智能同时也创造新的工作机会 火车兴起之后,马车车夫这个行业逐渐没落。但是,火车产业诞生了火车司机、车站工作人员等职业。每一次技术革新在取代旧工作的时候也会创造新的工作机会。 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算法、芯片这类底层技术,还有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应用环节,以及无人驾驶、智能家居、零售这些应用场景环节——整个产业链将需要大量人才。 首先,这些环节明显需要程序员、算法科学家、硬件生产人员。人工智能的底层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也是为什么各家科技巨头对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逐渐白热化,战火已经烧到国外。百度和滴滴在硅谷设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吸引当地人才。 而一贯后发制人的腾讯上周在美国麻省理工举办人工智能创业大赛,选拔创业项目进入到腾讯人工智能加速器。对于这些拥有顶尖技术的创业团队来说,腾讯的开放平台以及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而腾讯也可以发现早期的人工智能创业团队,甚至可能在以后收购他们或者达成合作。
MIT 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Daniela Rus 发表演讲 其次,人工智能会产生一些对大众来说“隐形”的工作。 计算机视觉识别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主要帮助机器具有“看”的能力。你在 iPhone 相册输入“蓝色”,会出现蓝天、蓝色衣服等的照片,就是这个原理。 而机器具有识别能力的前提是使用大量的图片对它进行训练,有相关媒体曾报道介绍过给图片打标签、做标记的工作。在中国西南的贵州,职业高中的学生们对图片进行标注,然后机器学习这些标注,再基于这些学习判断新的图片,实现视觉识别。
图片标注示例,图片来自 nvidia.com 这些承担数据标注的女孩们,就像智能手机时代富士康工厂里的的男孩儿女孩儿们一样。她们身处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地完成工作,拿到报酬。 还有一些“隐形”的工作,比如训练员。 Kemoko 是位于纽约的一家初创公司,它的业务也是帮助训练机器进行学习,但是它的客户主要集中在语音助手方面,比如 Siri、Alex。我们形容一个人讲话冰冷无趣时会说像一个机器人,而机器也很难觉察用户的感情变化。 这家诞生在 MIT 媒体实验室的初创公司会把系统训练得更有同理心,训练员告诉 Siri 们如何对话和回应。尤其在用户刚刚遭遇一些比较“丧”的事情,比如手机连续故障,重要数据丢失等等,帮助机器在对话中体现出关怀。另外,训练员们还会训练机器更幽默以及有深度。总之,结果就是让你在调戏 Siri 时获得更多的愉悦和享受,同时在你心情沮丧时给予支持和慰藉。
最后,人工智能行业依然需要审核人员。 这些审核人员将确保网站内容符合法规和道德,不违背人类基本价值。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