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连线》专栏文章:向死而生的经历让我明白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存 2017-07-13 08:12来源:36氪 原标题:李开复《连线》专栏文章:向死而生的经历让我明白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创新工场”(ID:chuangxin2009),36氪经授权发布。原题目《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存的一幅蓝图》 近日,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博士在美国知名科技媒体《连线》(Wired)官网的Backchannel板块发表文章《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存的一幅蓝图》(A Blueprint for Coexistence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近几年,人工智能接连出现突破性进展,人们对技术、对机器的认识再一次被颠覆。随之而来的是许多耸人听闻的预言:“奇点”即将来临、人类最终会与机器结合,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基于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数十年的研究和观察,李开复博士对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未来做出了另一种预测: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的助手,而人类的人性光辉则用来弥补机器的冰冷。 在这样的未来中,个人和社会将产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提前做好准备?答案都在这篇文章中。 以下为文章的完整版翻译。 科幻的奇点理论 在我早期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人工智能的进展老是显得缓慢无期,人们对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感到遥遥无望。近年这一切却迅速改观,人工智能领域接连出现重大突破,其中最令世界瞩目的当属2016年“AlphaGo”的胜利。人们感觉《2001:太空漫游》里那个顽固而又致命的电脑“哈尔”(HAL)就要出现,一种惶恐的情绪开始蔓延开来。 这个时候,一些自称未来学家的人开始对人工智能做出各种预言,他们谈论着“超级智能”、“奇点”、“人机结合”,甚至毫无根据地声称“我们其实就生活在电子游戏当中”。这些反乌托邦的警告令人惴惴不安,这些言论大多出自世界级的科技大拿之口,又透过科幻小说中那些大家所熟悉的桥段和场景而深植人心。其实人工智能发展史本身的精彩程度毫不逊色于任何一部小说,也确实有其黑暗面。不过,基于我在人工智能领域37年的经验,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这类耸人听闻的预言并没有切实的工程基础。科“幻”小说主要是幻想,而不是“科”学。 如今,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与工业革命相较可能规模更大,来势甚至更为迅猛,随之而发展起来的机器人将注定取代很多人类的工作。但请相信我,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 这个信念来自我一段深刻的个人体验。 成人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是标准的“工作狂”。我会即刻回复收到的邮件,甚至会半夜爬起来确认所有的邮件都已回复完毕。我会花些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但时间只能保证到刚好免于抱怨,一小时也不多。 2013年9月,我被确诊为淋巴癌四期。我在世间的生命可能只剩下短短几个月。面对如此突发令人恐惧的消息,我当时最强烈的感受是一种无以言喻的懊悔。就像布朗妮.维尔 (Bronnie Ware) 那本书描述临终病人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一样,我懊悔自己一直忽略自己最爱的人,没能更多地陪伴在他们身边,分享我的爱。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病情逐渐得以缓解和稳定。我终于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陪伴家人。 我把家搬到了离母亲更近的住处;我会和妻子利用各种机会一起旅行;以前孩子们放假,我抽两三天的时间在家还会觉得免为所难。现在我会花两三周的时间与她们共处而甘之如饴;我会在周末与老友们一同出游;会怀着感恩的心,邀请公司所有同事到美国硅谷–他们心中的“圣地”一起旅行和休假;我会与求教我的年轻朋友见面;我也主动联系了多年前曾经冒犯过的人,请求他们原谅,开奖,重建友谊。 这段直面死亡的经历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也启发我对人工智能——这一个我倾注了多年心血的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近期,人们开始看到一些言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终极阶段是它将主宰世界,并最终统治人类。但是,我的濒死体验却让我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了截然不同的推断。如果人类因为前面提到的一些富于想象又不负责任的预言而愁眉苦脸止步不前,那才是彻底的灾难。 有别于科幻式的所谓人工智能未来,我想谈谈关于人工智能预测的另一种结局,也试图勾勒一幅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存的蓝图。 现实版的人工智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